谶语、预言与谣言古今观

2024-01-05 05:0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谶语、预言与谣言古今观》,欢迎阅读!
谶语,谣言,古今,预言

谶语、预言与谣言古今观

古代有很多谶语,大都应验。谶语就是预言。应验的预言被人推崇、传颂,而没有应验的预言则大多被人遗忘或者划入了“谣言”之列,比如白莲教预言“弥勒佛转世”而起义造反,最后被朝廷镇压,而“弥勒佛转出”也就成了谣言。诚然,谣言不同于预言之处还在于谣言可以事后编造,比如对某些人或事的恶毒攻击,墙倒众人推,皆是事后强加上去的;而预言则必须在事先说出,让人有拭目以待之心,这是谣言与预言两者的区别之一。

虽然谶语就是预言,但是古人的谶语又不同于今人的预言,明显不同之处就是“谶”字,类似谜语。凡是谶语,古人都用隐晦之词,不敢直言,之所以这样做,古人自己的解释是“不敢泄露天机”,其实,实质问题是为了回避古代的严刑峻法,因为古有“文字狱”和“欺君罪”,违犯者大多皆被处以极刑,甚至全家开斩。

因为“不敢泄露天机”,所以,古谶语中有一字之隐被后人误解为是阿谀之词,乃至划入“谣言”之列者。仅举宋代学者所记录的同时代预言一例示之: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九月,嘉州夹江县民王诣于本地灵仙洞石匣中得到两块绿色石头,上面皆有丹书红字,其中一块文字内容是:“君王万岁”,另一块写着:“赵二十一帝”。另有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三月,舒州怀宁县民柯萼于当地万岁山福源洞也得到一块黑色石头,上有白字,其文曰:“志公记,吾观四五朝后,次丙子年,出赵号‘太平’,二十一帝。敬志醮潜山九天司命真君,永安社稷。”

这条谶语载于宋代学者叶寘的《爱日斋丛抄》中,因为叶寘本人是南宋光宗绍熙至宁宗年间(1190——1200年)之人,其死时南宋还没有灭亡,所以这条石谶足可作为检验古人预言是否准确的例子。

众所周知,宋代分作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合在一起,再查阅《历代帝王年表》得知:北宋从太祖赵匡胤建国算起,至钦宗赵桓亡国止,共传九帝,分别是: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真宗赵恒,仁


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南宋从高宗赵构复国起,至卫王赵昺亡国止,也传了九帝,分别是:高宗赵构,孝宗赵眘,光宗赵惇,宁宗赵扩,理宗赵昀,度宗赵禥,恭帝赵显,端宗赵是,卫王赵昺。北宋、南宋相加,总共才传了一十八帝,并非石谶所言“二十一帝”!

那么,我们就此下结论说古人的谶语“不准”或“不全准”,似乎正确。可是,事有出入。所谓“谶语”,往往都是暗含玄机的,只有认真研究的人才有可能得窥真谛。让我们看一下发现石谶的时间:三块带谶语的石头皆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发现的,而且其中一块分明写着“赵号‘太平’,二十一帝”,我们再来查看一下宋太宗在位的具体时间:赵匡义于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公元976年)登基,至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驾崩去世,其在位时间不多不少,恰好二十一年!

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石谶上记录的“二十一帝”并不是说宋朝要传二十一位皇帝,而是说宋太宗自己在位二十一年!之所以要改“年”为“帝”,这里边就有故意隐藏玄机、规避风险的原因!因为只有这样说才不会被朝廷问罪,试想,如果实言:“次丙子年,赵号‘太平’,二十一年。”恐怕早就被朝廷追查问罪了!如果找不到原作者,那两位发现石谶的村民王诣和柯萼就会成为替罪羊而罹全家开斩之厄!由此可见,谶语的制造者与刻石之人都是非常高明之辈!

谶语与预言的另一不同之处是无意间的巧合暗示,也就是说:制造谶语的人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制造了谶语。比如,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就在这一年,宋军灭蜀,宋太祖派吕余庆知成都,而宋太祖生日称“长春节”!又如宋徽宗宣和元年道德院生金芝,徽宗作诗贺曰:“道德方今喜迭兴,万邦从化本天成。定知金帝来为主,不待春风便发生。”其后,女真灭辽,以金为国号,继而攻陷中原。金帝来为主时恰是丁未年隆冬,不待春风至而北宋亡!后人回味他们曾经写过的文字,再参照历史事实,才豁然明白原来其中暗藏着谶语玄机!而这个玄机又是作者自己没有想到的!近代,郁达夫有诗曰:“但求饭饱牛衣暖,苟活人间再十年”,十年后,他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9e52f2d9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