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2-11-07 18:1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欢迎阅读!
鹤琴,幼儿教育,意义,现实,及其

浅谈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教教学研究,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幼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陈鹤琴 幼儿教育思想 现实意义 一、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从刚出生开始进行跟踪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最终总结出了以上所说的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常人的儿童观。陈鹤琴认为儿童不小人,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而且具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陈鹤琴的一生都可以说是献给了他深切热爱的幼儿教育事业,他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他,所以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办幼儿教育。而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全国的儿童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这样。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培养,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目标呢?对此,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

(三)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部分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


次之分的。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强种先要强身,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性格活泼,反映敏捷,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为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沐浴到充足的阳光,活跃儿童的精神,强健儿童的体魄,增加儿童的欢乐。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此外,幼稚园应特别注意音乐,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四)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任何组织实施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就成为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 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游戏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兴趣不同,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长进。 (五)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具体编制法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 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十大原则是:

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 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 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

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更为具体,深刻又能有效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需求越来越强烈。陈鹤琴经过


长期实验观察、科学验证而形成的幼儿教育理论通俗易懂,具体细致但又不乏科学严谨,是我国学前教育科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认真地从中吸收营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af6db9a4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3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