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绪论

2022-12-02 19:1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袁行霈-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绪论》,欢迎阅读!
袁行霈,古代,文学,绪论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史家记述:

(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三)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四)(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一)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二)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一)(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二)(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四)(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五)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 (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 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 (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十)《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四、文学史著作: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五、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六、其他因素对文学影响: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之简练跟书写繁难有关系; 唐宋词的演唱方式对创作的影响;

印刷术发明以后大量文献得以广泛而长久流传,这对宋代作家学者化,进而对宋诗以才学为诗特点形成有重要影响;

宋元说话艺术对小说创作影响,宋元戏曲演出方式对剧本创作影响。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一、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俗与雅;各种文体(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复古与革新;文与道。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一、三古、七段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二、思想内容;三、文学体裁;四、文学言;五、艺术表现;六、文学流派;七、文学思潮;八、文学传媒;九、接受对象。 二、概述:

(一)上古期 包括先秦、秦汉。

总:体裁,思想基础,儒重社会功能,道重审美价值已形成。

1、第一段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由群体到个体;史从巫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士兴起活跃;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2、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期的第二段。创作主体处境变化,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

(二)中古期 魏晋到明朝中叶 划分依据:1文学自觉在南北朝完成;2文学语言古奥到浅近;3)诗、词、曲鼎盛;4)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宋元两代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5)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传媒;6)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1、第一段魏晋到唐中叶。

1)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文向诗靠拢,出现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骈赋。杜甫承前启后。“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个诗歌的范式确立;

2文学创作个性化;

3)宫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并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

4)玄学佛学渗入文学。玄学真和自然,佛教真与空、心性、境界的观念,文学观念多样化。

2、第二段是唐中叶开始,“安史之乱”起,南宋灭亡止。

1)韩、柳倡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改革,宋欧阳修等完成改革;

2)诗歌到宋寻到新路。就宋诗与唐中叶以后诗歌延续性而言:中晚唐始,重日常生活描写,相关人文意象增多,宋代已成风气;

3)由杜、白开创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及忧患意识,晚唐减弱,宋代加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d04f6a81c758f5f61f678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