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2022-12-15 01:2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学.(主要研究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 第二章 社会情境中的自我 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是自己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各方面的特征。 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

自我图式:是个体按照特定方式组织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概念结构。 社会比较的效应

同化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对界定自我提供解释框架时,个体会把信息融入到自我概念中,产生同化效应.

对比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是一种比较标准并对个体的自我评价有伤害时,个体会把信息排除在自我概念之外,产生对比效应。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主要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够处理不同情境问题的乐观信念.

控制点:人们认识到的致使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可控程度.认为内在因素具有控制力的人即内控者……对控制力所在位置的稳定认知倾向即控制点. 习得性无助将多系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习得一种自我失控感,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因此会放弃努力,被动屈从,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即从自己的行动中习得了无助感.

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含义: 整体自尊: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态度。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能力和特性的评价,为自己骄傲. 自我感受:瞬间的情绪状态和自我体验。

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虚假普遍性效应:在道德方面,当人们行为不佳时,人们会高估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普遍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当人们成功时,人们会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

自我设妨:指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检索相应的信息,并对社会性信息赋予意义,从而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决定自己的反应的信息加工过程. 图式:指围绕某个中心主题,帮助人们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

信念固着: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固有的信念也还会继续保持。 晕轮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标明是好的。赋予一切好的品质……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也被成为扫帚星效应。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对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反事实思维:事件发生后想象另一种可能发生而未发生的后果。 第四章 态度及态度的改变

态度:是指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道德伪善对自己和他人表现得道德,但只要有可能,就会躲避真正按道德原则行事的代价。 认知失调:个体存在相矛盾的想法,使人体验到生理上的紧张,产生压迫感。


自我呈现理论:人们不仅愿意保持内部的和谐统一,而且还需要保持自己一致的社会形象。当人们在他人面前做了某种行为时,就会倾向于认为自己也持有与之相一致的态度。

自我知觉理论当人们不确定自己的态度时,就会根据引发行为的环境来推断,也会根据已经表现的行为来推断。

睡眠者效应:人们忘记信息源比忘记信息的内容更快。信息源是低可信性时,往往不能使人们在初始阶段恰当地估计信息的内容,但三个星期后,由于信息源本身的影响消失了,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评价有可能上升的现象.反之亦然。 两种说服路线

中心路线:突出信息中所包含的优点、合理性等特性,通过系统讨论以激发人们进行思考,进态度改变的方法。

外围路线巧妙地向人们提供某些线索,使他们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就接受新的信息,从而改变原有态度的方法。 第五章 社会影响

社会助长: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个体的行为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 社会干扰: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个体的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任务时偏少(行动动机下降)的现象. 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的现象。

从众:个体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依从:指接受他人的请求而行动,使别人的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依从区别于从众的显著特征是:依从总是针对他人或群体的要求所做出的反应,而从众

发生时则没有人直接明确地提出要求。

登门槛技术即得寸进尺,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的要求,等他人同意后,再向他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此时对方满足较大要求的可能性增加。

保留面子技术即以退为进,先向他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后,紧跟着向他提出一个比较合适的要求,这时后一个要求被同意的可能性增加。 虚报低价技术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别人接受后马上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有效的原因:人们一旦同意了某事情,他就不愿意反悔,尽管在基本原则完全改变以后也会这样)

“并不是这些”技术:在对象做出是或否的答复之前使用一些小小的额外刺激,使待遇更加诱人(比如降低价格、在同样价格的产品中附加一些新的东西),继而提出自己的要求. 引起注意技术:人们有时会再没有对要求进行思考之前就拒绝了要求.因此可以通过激起目标任务的兴趣来增加人们对请求的依从,以致他们不会自动地拒绝要求。 群体盲思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盲思,也叫群体迷思。(本质就是由于群体压力所导致的思考力、事实检测力和道德判断力的退化) 群体极化:群体讨论之后的决策比其成员最初的倾向更为极端的现象。 第六章 合群、人际吸引、亲密 合群:个体寻求他人陪伴的倾向。

孤独:由于社会关系的缺乏而引起的复杂情感反应(绝望、沮丧、自我藐视、厌烦). 人际吸引:个体寻求接近他人的积极的状态,包含情感(最重要)、评价、行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1445b0995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4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