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 精品

2022-07-29 05:1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 精品》,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中秋,精品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至苏轼10371101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发展。 胡寅《酒边词序》"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这意味着,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并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 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便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

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 中秋节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

在酩酊大醉中,他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 因为他兄弟俩已多年不见面了。

一开头,词人就端起酒杯向着青天发出了一个离奇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屈原《天问》传统的继承和延续。

这样就把读者登时带入遥远的邃古年代和无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 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并表现出词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诗人张若虚曾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如果说,张若虚在诗中用精致流利的语言创造出一个澄莹生动的境界,蕴涵着无比诱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诗中则表现得更超脱、更豪迈。 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苏轼此词虽然它语气更迫切,而胸襟却更显豁达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设问,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因而神思飞越,一下子闯进月宫里去了。


月宫里也许很美好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词人设想自己原是谪居世间的天上神仙像贺知章称呼李白那样,因此打算乘风归回月宫里去;但他又耽心广寒宫里的凄凉将使人无法消受。

据杨湜《古今词话》说"神宗读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

既量移汝州。

"今人多疑此话欠真实。

因为苏轼移汝州在谪黄州之后,而此词作于谪黄州之前几年。 但我以为,神宗读此词有可能在苏轼谪黄州后。

若谓此时神宗察觉到苏轼忠心耿耿后将他改官汝州,也是说得通的。 显然有此词中,苏轼是把"琼楼玉宇"暗喻皇帝居所的。 前些时候,苏轼因与朝廷政见不合,遂自请离京外任。 现在,他不禁又思念起皇帝来了。

这固然流露出他对赵宋王朝的一悃忠忱;但从"不胜寒"一语中,也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里的风险。

因而一转念,他便接着写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谓宁可在地方上做个清廉的官吏,也比在朝廷上担惊受怕要强一些。

下片换头处三句,写月亮从朱红色的楼阁上面转过去,低低地照着雕花的窗户,照着情思满怀、睡不着觉的词人自己。

胡仔的父亲胡寅曾主张将"低绮户"改为"窥绮户"认为如此改后"其词愈佳" 我以为不然。

殊不知""在这里兼表时空。

词人用月亮的低垂,暗示时间的流逝。

正由于月亮的西沉,词人又睡不着觉,才引起以下的一连串思想活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拣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这样便转到怀念弟弟苏辙的主题上来。 为此,词人又自宽自解,词意也就随着愈转愈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是难以避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15dcc2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