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2022-03-29 04:04: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欢迎阅读!
那边







导学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编号:001

教学目标:(见学案)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进而领会诗歌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配套课件准备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每个人心灵的天堂都飞扬着梦的精灵。当一个山里孩子每天面对无言的群山时,他的梦想是什么?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一个山里孩子的诉说。

2.展示目标:(教师读或学生齐读)

一、自主学习·质疑交流 1、了解诗歌及作家背景。 2、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生字词并借借助工具书完成学案自主学3题。

2)播放朗读,让学生感受朗读要掌握的(如语调、语速、重音等。 3)学生自由的有感情朗读诗歌。 4)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见学案4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反馈

自由朗读诗歌,思考学案上的合作探究题。(此题重在把握“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进而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韧的毅力,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还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归纳总结·训练检测 小结:

1、读完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2、你有曾经历经辛苦,克服困难与挫折,最终如愿以偿的经历吗?将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日记。 本节板书: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 (艰苦奋斗) ----------

重重困难 理想信念



(包括导学更新、问

主备人:杨丽霞 时间:2012-8-26 班级: 姓名: 题更新、习题更新)

教师寄语: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仆屡起。---拿破仑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3 分钟)

1、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理解诗歌中“山”和“海”的意



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2、通过反复朗读,自己感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一、自主学习·质疑交流:20分钟) 1、文体知识: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文学四大体裁。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最集中、精炼、概括性的语



言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往往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分行排列。现代诗歌在语言上比较自由,但往往会借用古代诗 歌的一些创作方法,如注重意象的表现,运用赋比兴等方法。 2、了解作家及其背景:



王家新,诗人、诗论家,19576月生于湖北丹江口,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放劳动三年半,文革



束后参加第一次高考,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19851990年任北京诗刊杂志社编辑,19921994年间 在英国等国旅居、做访问作家,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诗集《纪



念》1985《游动悬崖》1997,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另有编著及翻译 多种。



写这首诗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读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不



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作者。《在山的那边》源于他的童年经验。他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 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



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 无言的群山。而他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因而作者就写了这



的文章。



3、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你能准确读出下列加点的字吗?

想( )隐秘 )想望 )铁青 )苦涩 ......



成( )诱惑 )喧腾 )朦胧 )一瞬间( ...... 你能解释下列词语吗? 痴想: 隐秘: 想望: 信念:

喧腾: 诱惑: 一瞬间:



4、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通过刚才的读,大家谈谈“山那边是什么呢?”





教学反思: 2)诗歌共分____节,第一节写的是_____时候的事情和想法,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二节写的是_____时候的事情和想法,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这首诗歌,你还有什么疑惑和问题吗?请写下来!



二、合作探究·展示反馈15分钟) 议一议:我“小时候”所理解的“山”与“海”和“今天”所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山”和“海”在这首诗歌中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什么象征意义?







谈一谈:你体悟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情感前后变化的依据吗?



议一议:看到作者如此坚定,请大家相信他无比激动和欣喜地想要带大家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会



在一瞬间照亮你眼睛的世界,你觉得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首诗蕴含着什么样的哲理呢?



三、归纳总结·训练检测7分钟) 1、读完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等级评价:

优(

良( 2、背诵本首诗歌。

一般(

3、你有历经辛苦,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如愿以偿的经历吗?请将你的经历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日记。

组长签字

在山的那边(共2课时)



个性化导学设计:






教学目标:(见学案) 教学重点:

对诗歌语言特点的体会,尤其是关键字句的赏析。 教学难点:

诗歌所阐述的人生哲理与个人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对接。 课前准备:

配套课件准备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诗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思想感情。那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节课我们细细品味诗人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语言,来进一步感受是人的情怀。 2.展示目标:(教师读或学生齐读) 一、自主学习·质疑交流

1朗读诗歌,并自主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2大题。

2、学生交流答案,教师最后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二、合作探究·展示反馈

大家分析了这么多词语那么诗歌的语言到底有哪些特点?小组探讨完成合作探究题,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

明确答案:

1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2“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3“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4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一次又一次”表明“我”经历过许多次失败。“又一次次”,强调了“我”不灰心不放弃,付出很多努力。“一座座”是写山多,在文中指“我”爬山遇到困难非常多,很艰巨。 6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目标导航:3 分钟)

1、理解、体会这首诗歌凝练、隽永的语言。

2、懂得设计自己的人生理想,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一、自主学习·质疑交流:10分钟)



计:

(包括导学更新、题更新、习题更新) 1、朗读诗歌,并自主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2大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反馈25分钟)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5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见到一群丑男,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有意义鼓起信心向前走



去”



这句该如何理解?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三、归纳总结·训练检测7分钟) 归纳总结: 1、学生总结: 通过本文学习,你觉得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假如你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又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 2、教师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 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 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为了这个,从现在开始,就要 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训练检测: 1、根据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 自然的海) 2、积累有关战胜困难的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





等级评价: 优( 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

良(

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

一般(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组长签字 三、归纳总结·训练检测

归纳总结,训练检测(见学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243b3345a8102d276a22f2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