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2023-04-29 03:2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介入,困境,面临,策略

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作者:李文文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8



李文文/焦裕禄干部学院

要:目前,随着失独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学者开始从问题与需求、社会保障等方面关注这一群体,但是关于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失独家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笔者通过探析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索社会工作在协助失独家庭走出悲伤情绪、获得社会资源、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社会工作;失独家庭;服务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失独家庭数量逐渐增多,对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公共服务、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基于这一现实情况,近两年来,政府开始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注重帮扶方式的创新。在政策的引导下,有较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了失独家庭的帮扶中,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的专业,在救助失独家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很多社会工作者已经针对失独群体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大大缓解了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

二、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

(一)家庭结构不稳

费孝通认为,在一个核心家庭中,孩子的出生为夫妻双方创造了一个共同工作,承载着夫妻双方共同的希望,是一个家庭的基础[1]P17-30)。对于失独家庭而言,缺少了这一共同体,家庭也会变得根基不牢。向德平等学者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出发,解析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特别指出从纵向来看,失独家庭因家庭生命周期遭到破坏,其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家庭的凝聚力也会降低,脆弱性会更明显[2]

(二)心理问题严重

研究表明,当个体遇到灾难性事件时,当事人最开始会表现出不敢相信、不敢接受的状态,当认清事实后通常还会进行自我归因,失独父母有时会将孩子的亡故归结到自己身上或对方身上,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加大了各自的精神负担、心理负担。另有研究表明,因生活在强烈的情感刺激中,失独父母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病态,一项针对400名失独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中患轻度抑郁的占60%左右,患重度抑郁的约有15%[3]。失独父母的情感、心灵非常脆弱,他们害怕提到孩子这一痛点,不敢直面内心。

(三)养老保障不足

失独家庭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风险,主要表现在养老、就医、丧葬、生活照顾方面,家庭因缺少中年一代,而被迫处于中空断层困境,家庭本身具有的经济提供与养老功能随之消失。北京大学教授穆光宗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本身就是风险家庭,自身存在很多劣势,单从家庭养老角度来看,就存在经济资源支持匮乏、生活帮助、精神慰藉不足等问题[4]。另外,从社会养


老的角度看,失独家庭同样存在劣势,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体系不够健全,养老产业发展缓慢,针对失独家庭这一群体并没有相关扶持制度。

(四)社会支持网络缺失

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失独家庭内心过于敏感和脆弱,对于家庭、邻居、朋友、亲戚、同事这些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不仅不主动去利用,反而选择逃避。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缩小与断裂的趋势,一方面是主动社会排斥,很多调查显示当失独家庭遇到突发事件或其他生活难题时,多数选择不向任何人寻求帮助,他们往往选择逃避繁杂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会导致家庭自我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是被动社会排斥,孩子这一资源链的断裂缩小了失独父母的社会支持范围,减少了这部分群体的社会活动参与机会。

(五)生活无人照料

随着失独群体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越来越不能“自给自足”,看似起床穿衣、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整理衣物这样的日常小事,在他们眼里却成了“大事”,加之部分失独父母身体状况不佳,患慢性疾病的人数较多,常常还有看病就医的需求。这些本应该孩子承担的照料任务,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却“后继无人”。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一般是子女提供,即使因忙于工作的部分子女不能长时间陪伴老人,也可通过打电话、微信视频的方式表达关怀。但对于失独家庭的老人而言,这些陪伴都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三、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

(一)宏观层面的策略

1.改善社区环境,打造和谐家园

很多失独家庭表示,独子亡故之后,他们往往选择从社区中抽离,邻居、朋友对他们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普遍出现“敬而远之”的现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改造社区环境,创造和谐家园显得至关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社区需要改变对失独群体的看法,去除那些“克星”“不祥”的标签,社工可以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公众平台宣传教育、张贴宣扬和谐友爱的宣传标语等,在潜移默化中唤起人们内心的正能量。其次,有条件的社区可以成立失独家园,在社区中为失独家庭提供活动场所,定期开展社区交流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节假日送去慰问品,让失独家庭与社区中其他家庭有更多相互了解的机会。

2.链接社会资源,改善失独困境

失独家庭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如家庭结构不稳、精神慰藉不足、健康状况不良、社会支持缺乏、养老保障缺失。要协助失独家庭走出多元困境,仅靠政府资金支持下的一两个社工机构、一两个项目是行不通的,必须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进来。从慈善组织、公益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到企业、医院等都应该广泛参与到失独群体的救助中。因此,笔者认为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有效帮助失独家庭实现“身心社”全方位增能的重要基础。

3.完善救助机制,优化政策环境

在失独家庭的救助方面,虽然已有社会力量参与到帮扶工作中,但力度与成效却极其微小。因此,政府依然是失独家庭的主要支持臂膀。目前,从总体上讲,现有的政策大多只关注金钱和物质的给予,且救助金额较少。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失独家庭的需求也越来越


多样化、复杂化,这就必须改变单一的金钱救助现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加救助金额的基础上,还需在医疗照护、生活照顾、养老保障、精神慰藉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多层次帮扶体系,让失独家庭在各方面都可以有福利可享,从而最大程度解决失独家庭的后顾之忧。

(二)微观层面的策略

1.注重能力挖掘和提升

失独家庭因为失独事件容易陷入经济困难、精神压迫、身体不适、自我封闭的困境中,这些困境很容易让失独老人产生无力感、孤独感、失败感。此时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通过一些专业方法和技巧协助失独家庭走出极端的负面状态。一方面,社工需帮助失独群体正确评估自身和环境的可利用资源及优势;另一方面,失独群体还需认识到环境给自己来带的阻碍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并且自身就具备改变环境的能力。

2.注重心理层面的介入

失独家庭需要的不仅是物质、金钱,更需要的是心灵救赎。失独群体的内心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的,他们在外人面前会抑制内心的苦闷,尤其是女性失独老人在独处或与亲人谈心时会难以控制自己,出现大哭、焦躁、自我否定的状态。因此,协助失独家庭走出心理阴影、排解精神压力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任务。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一方面需要对服务对象的内心状态进行全面把握,另一方面需要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遇到服务对象情绪失控的时候要学会进行危机介入,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缓解不安。

3.强调多种工作方法的使用

失独群体的问题、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社会工作者可以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多种工作方法帮助失独群体走出困境,提升自我效能感。例如,针对有独特需要的失独老人可以开展个案工作,当老人有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等需求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小组工作,帮助失独家庭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使他们在同质性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另外,针对失独群体的需求还可以开展社区工作,如为失独老人建立失独家园、开展节日慰问活动、培育社区志愿者开展日间照护,使失独群体充分感受到邻里间的和谐友爱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友情支持。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2]向德平,周晶.失独家庭的多重困境及消减路径研究:基于“风险——脆弱性”的分析框架[N].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3-6.

[3]王丽丽.大庆市失独家庭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20145):1-3.

[4]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J].人口研究,20041):1-5.

作者简介:李文文(1992—),汉族,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2698e2e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