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理论

2022-10-09 02:25:0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教育理论》,欢迎阅读!
教育理论,中国

中国教育 -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四、论述题(24分)

1.请你谈谈对教育的生命基础的理解。 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人类自超越动物进入人界,其生命的生存与发展就不能没有教育。人们如果不

通过教育使先人对生产工具、语言工具和类经验等学习和掌握,就不具备成为人,

在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教育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的需要的满足,成了教育

要的基础价值,教育应能成为创造幸福人生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过程的基础。

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纳入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

的活动,这三者中更为本体性的构成是生命的精神能量,教育中最大的投入和原

料。 教师在教育中的付出固然有体力, 但只有体力的投入不可能产生出教育的效应,

教师只有付出了精神的投入,从态度到情感,从知识到能力、从智慧到意志,才可

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从学生角度也是如此。


教育的内容,从表面来看似乎不具备生命的形态,但它本质上依然是生命精神

能量的产物。教育内容不仅是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的外化和各种形式的对象化存

在,而且是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高质量和高度凝聚的产物,是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

教育中的集中体现。正是教育内容的这一本质构成,使它有可能在不同的时代、

地域间传承,被不同的人学习理解和掌握。教育活动就其过程本质来看是人类精神

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不同主体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

3)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习教育成效的基础。

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三

种状态:第一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被动的执行他人意志的状态;第二种是教师处

在主动状态,学生处在被动状态;第三种是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主动状态。

在上述三种状态中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合作程度, 组成一些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

和师生关系, 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效, 而且会对学生的人格


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教师的职业态度与专业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我国目前中小学中大量存在的

是第一、二种情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的生命本质的扭曲。所以基础教育的积极

成效和成功远远不能只局限在考试和升学上,我们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

而它仍然要有生命拥有者的自主、能动的投入才能实现。总之,教育是基于生命的

事业,以上是对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 进行的社会活动。



教师资格模拟试题:教育学第一章简答题来源



1.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一,有固定的场所——学校和教育教学设备设施。

第二,专门的教师。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具备一定的品德、知识、教育能力等多方面素质,保证了教育目的的高效率实现。 第三,一定数量的学生。

第四,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规定好的教育内容。

2.简述教育规律和教育基本规律之间的关系。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


的联系或关系。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众多矛盾和规律。但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中方方面面的矛盾或关系都是由这两个基本规律中派生出来的,最终又复归到这两个基本规律之中。

3.简述教育科学教育原理之间的关系。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近现代社会,由于文化科学的长足进步和学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代社会横断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促使教育科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学科。它为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从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中吸取新的材料,充实其内容,提高其科学水平。

4.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教育成为人类独立的社会活动开始,延续到17世纪。 第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第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教育学的建立莫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5.简述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一,此阶段的教育理论和观点多混杂在哲学、政治等思想之中。 第二,此阶段的教育理论和观点多是现象的描述和自我经验的概括总结,缺少独立的科学命题和理论范畴。

第三,此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6.简述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一,教育研究开始摆脱简单的经验概括和总结,逐渐发展到提出一些独立的理论范畴和命题。

第二,教育学逐渐从哲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在学科和内容上走向独立。

第三,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教育论著,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捷克教育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7.简述教育科学化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一,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第二,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呈现许多新特点,产生众多重大成果。 第三,教育学突破了传统框架,出现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

8.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 传统教育派主张: 第一,教师中心,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导。

第二,教材中心,8P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第三,课堂中心,即以班级授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派主张:

第一,学生中心,即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符合学生需要和兴趣。 第二,做中学,即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第三,活动课程中心,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课程。

9简述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历程。 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翻译介绍日本教育学阶段。 第二,19201949年,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阶段。

第三,解放后~“文化大革命”前,教育学的介绍和学习全面转向前苏联阶段。 第四,1977~现在,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和努力阶段。 10.简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经验的联系与区别。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经验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理论的源泉。二者有看密切的联系,但并不等同。教育理论反映教育实践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教育践经验往往只反映教育过程中表面的、局部的现象,只有上升为理论,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11.简述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第一,用“理性尺度”评价现实,揭露现存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使人们认清现存教育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第二,对未来教育进行预测、设计、规划,从对现存教育的评价中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分析中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制度、形式等,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

第三,理论创造的舆论力量,呼唤社会,尤其是教育界投身教育改革,使教育工作者具有参与教育改革的自觉性、热情和必胜的信心。

12.简述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

第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教育观。树立科学教育观、人才观、学生现,是一名合格教师的根本条件。学习教育原理,首先是为了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为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莫定思想基础。

第二,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原理把教育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论,通过学习能使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则与方法,遵循客观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


劳动,在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从亲身实践中总结经验,是提高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水平的有效手段。

第四,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13.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时必须坚持的方法论。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1)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教育原理研究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分析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3)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教育思想。

第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教育科学研究,绝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闭门造车,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第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研究。教育理论的真正源泉是教育实践,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

14.抽样观察法具体可以分为哪几种方法?

时间抽样观察法,即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的时间内所发生的教育现象、教育人员或学生的言论举止的一种方法。 场面抽样观察法,即观察者有意识地选择一个自然场面,观察研究对象行为的一种方法。 阶段抽样观察法,即研究者选择某一阶段时间,有重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15.简述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

第一,有理论假说。实验之前,必须有一个关于解决某一问题的设想或初步待征的理论。 第二,有控制。通过采取某些实际操作手段和多种方法,人为地控制或创设某些条件以证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第三,有变革。主动变革研究对象,既要使研究对象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又要有实验因素的变化。

第四,可重复操作。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下形成的原则,必须在另一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下被证实,才能被认为是有效的。

16.调查法的具体方式主要有哪些?

第一,通过观察的方法进行调查。通过观察积累材料,掌握第一手的材料。

第二,通过谈话或座谈的方法进行调查。具体包括个别谈话、开座谈会、访问或集体讨论等方式。

第三,通过查阅有关作业及文献资料进行调查。具体包括学校的、教师的、学生的以及教育部门的多方面的材料。


第四,通过问卷和测验的方法进行调查。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由研究者拟出问题,印发给有关人员,被试作出书面回答,整理和统计问卷或测验结果,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

17.简述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第一,行动研究以提高行为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只’要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对各种知识、方法、理论都可主动加以利用。

第二,强调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行动与研究的结合。研究的全过程始终放在特定的教育实践环境中进行,实际工作者和科学研究者利用各自的优势,相互作用,取长补短。

第三,重视及时反馈,特别是正反馈。教育情景中的改革措施一旦有较为肯定的结果出现,应立即反馈到教育体系中去,并影响教育的实践活动。 第四,可变性。行动研究不强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或进行对比,允许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边行动边调整方案。

18.简述行动研究法的五个步骤。

第一,发现问题。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

第二,计划。根据存在的问题,作出总体规划,设计想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具体的行动步骤。

第三,实施。根据计划行动,特别是采取第一步行动。

第四,观察。通过各种方式,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有关工作进行的资料。 第五,反思。整理和解释资料,评价工作质量,反思工作进程,并据此结果修正原计划,进入更高一层的循环。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考试资料(简答题)

四、简答

1. 简述杜威的课程观。 P111-115 答:(一)按照学生的兴趣与需要选择教材。(二)儿童、知识和社会相统一的课程设计观。(三)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形态观。(四)坚持探究性的活动课程形式。

2、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特点:始终关注自我的实际问题;充满了紧张的探索和研究;重在选择恰当的方法;富有浓烈的自我感情色彩。

3、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意义:能够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能够形成真正的教师集体;能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科学管理。


4. 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操作要素是什么?

一、以“美”为境界二、以“思”为核心 三、以“情”为纽带 四、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5.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P60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生通过实践(就这个词的狭义来说,就是对事实和现象进行直接观察,同时也通过间接的思)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非常珍视它们。

6.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是什么? P213

7.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这样的人需具备哪四种能力? (简答 ) P266

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出合适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8. 简述陶行知的学校观。

一、传统学校是封闭的,而新学校则是开放的。二、学校即社会。三、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

9. 简述建构性学习的特征。1、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当学生为了用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教材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他们必须做一定的事。2、建构性的学习。学习是建构性的,因为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并将其与其它息关联起来,以便让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信息。3、累积性的学习。 学习是累积性的,因为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4目标指引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因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5、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以诊断性与反思性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这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显然,诊断与反思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P60

11. 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操作要素是什么?

一、以“美”为境界 二、以“思”为核心 三、以“情”为纽带 四、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12. 多元智能的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可从哪两方面来解释?

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解释:其一,教学过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其二,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的一种实践活动。


13. 加德纳等人创设了发展关系架构,其用意包括哪三点? 其用意可概括为三点:首先是教育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案;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学生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创设“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

14. 加德纳等人创设了发展关系架构,其用意包括哪三点? 首先是教育游戏要以幼儿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最后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幼儿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创设“以个人为中心”的游戏动。

15. 在德育的内容上,苏霍姆林斯基突出强调哪些内容? 1、注重公民精神教育2、注重培养道德情感;3、注重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信念;4、促进学生社会定向的形成;5、培养男女青年互相关系的道德美感。

16、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答:1、解放儿童的双眼。2、解放儿童的大脑。3、解放儿童的双手。4、解放儿童的嘴。5解放儿童的空间。6、解放儿童的时间。

17、实施创造教育需要哪些条件?答:1、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2、因材施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条件之一。3、在实践的过程基础上思考。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18.教师对教育事业有赤诚之心体现在哪几方面?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第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19.教师应如何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20.教师应怎样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陶行知要求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应能作到。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21.如何理解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

答: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含义: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学都要在""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种田,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


田里教。

22. 情境教育基本模式是什么? P224 1、拓展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2、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3、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4、着眼实践创新,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23. 情境教学理论框架五原则是什么?

一、诱发主动性。二、强化感受性。三、突出创造性。1)丰富表象,为组合新形象打下基础。2)注重想象,为创造新形象提供契机。四、渗透教育性。五、贯穿实践性。

24、学生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必须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构建知识的意义;2)在构建意义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与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已掌握内容相互联系,并对联系进行深入的思考。“联系”和“思考”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关键。如果学习者能把联系和思考的过程同合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意义建构的效率就会更高、质量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相互协商”之分,自我协商是指学习者自己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和辩论。

25、为什么说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所谓民主,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而不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他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绝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民主对于创造教育的重要作用缘由以下原因。第一,民主可以使教育机会均等。只有教育机会均等,才能使所有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民主可以使教育得到宽容和了解,而宽容和了解则又使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陶行知号召教育者要像爱迪生的母亲宽容和了解爱迪生那样去宽容学生,了解学生,宽容与了解是教师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桥梁。

26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是什么? 一是营造书香校园。二是师生共写随笔。三是聆听窗外声音。四是培养卓越口才。五是构筑理想课堂。六是创建数码社区。

27.怎样提高教师素养?1.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需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2.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3.教师的语言修养也是教师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28.传统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有哪些? 1、确定教学目标;2、分析学习者的特征3、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5、制定教学策略6、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7、进行教学评价并根据教学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做出修改或调整。

29.多元智能的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可从哪两方面来解释?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解释:其一,教学过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其二,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的一种实践活动。

30.负担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强迫学生用更多的时间抠教科书;学生的学习被学校功课塞满,思考的时间少;只读教科书,全部时间花费在必修课上;背诵那些不需要背诵的东西;掌握知识的时间没有正确利用;忽略了由深入思考事实向记熟规则过度的特点,这些都是加重负担的因素。

31.加德纳等人创设了发展关系架构,其用意包括哪三点? 首先是教育游戏要以幼儿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最后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幼儿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创设“以个人为中心”的游戏活动

32.简述建构性学习的特征。1、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当学生为了用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教材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他们必须做一定的事。2建构性的学习。学习是建构性的,因为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并将其与其它信息关联起来,以便让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信息。3、累积性的学习。学习是累积性的,因为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4、目标指引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因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5、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以诊断性与反思性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这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显然,诊断与反思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2、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3、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四大要素。

35.李镇西在写作上向广大教师提出哪几点建议? 1.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2.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3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4要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

36.情境教育基本模式是什么? 1.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2.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3.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4.着眼实践创新,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37.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操作要素是什么? 一、以“美”为境界二、以“思”为核心三、以“情”为纽带四、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38.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P60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

39.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同时,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要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办,使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学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成了社会生活的必需。

41.魏书生“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六、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42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依法治班的管理思想2、自我管理思想3、系统管理思想

43、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基基础。

44、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没有有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人要有多种表现的领域;让学生达到他力所能及的程度;让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

45、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提高教师素养: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教师的语言修养也是教师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兴趣已经激发起来的标志,就是课堂上出现一种“灵感的寂静”的气氛。 3)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4)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5)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6)分层教学,各尽所能。

46、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1“学习愿望”并不取决于学生的任何天赋才能,而是在日常劳动中、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品质。

2)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3)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

4)学生的“学习愿望”跟学生的意志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47、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一、教育要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第二、“全面”和“和谐”同等重要。

第三、提高教师素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保证。

48、好教师四项标准:热爱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应该精通他所教科目的那门科学,热爱并了解它的发展状况;要懂得心理学

49.怎样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1、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参加科学—学科小组3、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4、避免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

50.朱永新理想的课堂的“六度”是什么?

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

51. 简述陶行知的师德观。

第一,献身教育,热爱学生。第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第三,友爱同事,团结协作。

52、陶行知的校长观和教师观

一、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长

1.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他必须有高尚的品行。2.校长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要做一个行动的校长。3.校长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要做民主的倡导者和领导者。4.校长工作是一项专门事业,需要也值得校长们全身心地投入。

二、陶行知眼中的好教师

()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

第一,献身教育,热爱学生。第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第三,友爱同事,团结协作。

()教师应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53. 落后生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

同时,他认为:在未成年者和青年当中发生违法行为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有一部分少年由于感到自己在智力上低人一等而经受着内心的痛苦。如果再加上家庭环境的不顺利,那么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道德行为上出毛病的危险性就会更大。(一)不良的家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查明学生智力不正常的原因,调查了两千多个家庭,了解儿童的遗传、日常生活、营养和精神生活的情况。最后终于看到:这些智力不正常的原因,家庭是最主要的罪魁祸首。

1.最初的原因往往是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生过什么病。

2.儿童早期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

(二)不正当的学校教育 智力落后的学生来到学校,很快就会感到: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用教所有的孩子那样的办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学得很差,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一辈子受着“我干什么都不行”这个痛苦的思想的折磨。

(三)懒惰是一切罪恶之母

54、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 答: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做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向同学请教获反映给老师。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座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有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是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和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5)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并做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掉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记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

55、简述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思想。答:主要包括民主和科学两个方面。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


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从法治精神出发的科学管理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动化。二者结合的学生自我班级管理系统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着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56、简述体现魏书生育人艺术的九种做法。1)盏盏心灯。在班级黑板右上角,每天由学生写上一则格言。2座右铭。要求全班同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座右铭"3精神充电。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崇拜的人。学生课前三分钟各自想着自己最崇拜的人,伟人的形象和民主深入自己的内心,鼓舞学生。4)班级日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5)道德长跑。每天一篇日记,天天坚持。6)体育锻炼。每天长跑5000米,做仰卧起坐、俯卧100次。7)自我教育说明书。违反了班级常规,让学生自己做心理裁决,心平气和地思考这样做的利弊关系。8)责任田。每个人都有自己承包的责任田,参与班级的管理,体验自己的价值。9)快乐人生。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畅谈竞争的快乐,吃苦的快乐。

57、杜威的“道德育教育论”对我国的德育教育改革有什么启发?

在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杜威转而以新的道德观和教育观为基础,建构一种宽广的、切合实际的、正常的道德教育思路。

(一)道德是个体的社会智慧、能力和情感的有机整合

(二)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智慧、能力和情感

(三)教育的道德目的应贯穿一切教学

(四)道德教育问题就是教育的道德性问题

(五)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六)做中学与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58、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四个重要特征:

(一)始终关注自我的实际问题(二)充满了紧张的探索和研究(三)重在选择恰当的方法(四)富有浓烈的自我感情色彩

59. 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具有哪些的意义和作用?P74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极为重视领导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科学地管理学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用教育思想领导学校的根本途径:

(一)能够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


(二)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

(三)能够形成真正的教师集体

(四)能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五)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科学管理

60、对于语言智能强的学生来说,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对语言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玩文字游戏在学校里,他们对语文历史之类的课程比较感到兴趣;在谈话时常引用他处读来的信息;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用语言及文字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阅读材料、录音带、写作工具、对话、讨论、辩论及故事等。P141

61. 请简要描述以下叶澜的“教育生命”观。 (简答 )

62、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套教学大纲是指什么?P57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苏霍姆林斯基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念相配合。在某一时期所学的概念越复杂,他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就越有趣,越有吸引力。

63、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1)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3)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64. 为什么要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P259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65、数理逻辑智能强的人有哪些特征?P141

对数理逻辑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靠推理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可探索和思考的事物、科学资料、操作、参观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科学方面的社教机构。

66、陶西平先生就“多元智能理论与新一轮课程改革”这一话题提出了哪些观点? (简答 ) (1).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

(2).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 (4).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5).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67.请你说一下对交往的看法。P262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

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

68、简述多元智能理念提出了哪八种智能?P141-142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69.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哪些内容?P6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70.教育的上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这样的人需具备哪四种能力?P266

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出合适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71、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哪些内容?

①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③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

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④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72、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给你哪些启发?

正确理解、认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一、教育要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第二、“全面”与“和谐”同等重要第三、提高教师素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保证

73、陶行知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质疑问难?

1 要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处在疑难的地位;2要使他审查所遇见的究竟是什么疑难;

3)要使他想办法去解决,使他想出种种可以解决这疑难的方法;4)要使他推测各种解决方法的效果;5)要使他将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试用出去;6)要使他审查试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决这个疑难;7)要使他印证,使他看这试用的法子,是否屡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简答题精选(二) 人:圣才学习

发布日期:2010-11-29 浏览次数:1697 [] [] []

5、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但人人都应该是劳动者,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培养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造就这种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要求。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劳动者的具体提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两种职能的统一要求,即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是合格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是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德、智、体等几方面的发展既各有其作用,是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成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第三个层次的每一因素(德、智、体、美、劳)又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果继续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层次和组成因素。目前,我国教育学对教育目的的研究,还主要是在较高层次上讨论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必要的,但又是空泛、抽象的。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设计出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的培养目标。这对于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有益的。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都具有阶级性,但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目的,从来都极力掩饰其阶级实质,表述上一贯笼统抽象,尽量把他们的教育目的说成是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明确提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型的劳


动者。这种新型劳动者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德才兼备;既有科学的世界观,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既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又有远大的共产主义思想。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7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可称作“同义说”。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教育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这可称作“排斥说”。第三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教育目的即不是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和具体化,很难操作,教育目的本身存在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种层次,价值判断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这种观点可称为“具体化说” 8、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根据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政治素质,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史国情教育等都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范畴。思想素质,主要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问题,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教育属于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素质,主要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着重解决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以及识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等,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职业岗位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和技能的基础。身体素质教育,是要运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段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的方法,还要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心理素质主要指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包括顽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成就感、荣誉感以及面对困难、失败的承受力等各种正常心态的发展培育和心理失衡、心理矛盾、心理疾病的自我调整与矫治。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调整心理冲突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不是与素质教育行或并列的一种教育

9、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1)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10教育具有哪些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即使是通过加强法治的手段实施社会政治控制也是与加强教育密切相关的,法的控制本质上也是法治思想的教育而实现。 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各级政治人才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 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现。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常所希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恒定性”是相对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会发生。从总体上看,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 其一,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

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宏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能力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张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

其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依赖于教育而推动。民主意识、观念的养成,教育不能达到。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作业简答题参考答案学而时习

2009-06-01 21:45:02 阅读6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1 简述抛锚式教学组成环节。 (简答 )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效果评价 协作学习 2 简述杜威的课程观。 (简答 )P111-115 (一)按照学生的兴趣与需要选择教材

(二)儿童、知识和社会相统一的课程设计观 (三)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形态观 (四)坚持探究性的活动课程形式

3. 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操作要素是什么?P225

情境教育的操作要素,概括起来有五条: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4. 请你说一下对交往的看法。P262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 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

5. 简述多元智能理念提出了哪八种智能?P141-142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6.怎样减轻学生的学生过重的负担?P59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引导学生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课外阅读,这是减轻负担的一个重要方面。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抽象思维也是减轻负担的一个方面。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对教材内容发生兴趣也是减轻负担的一个方面。 7.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哪些内容?P6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8.教育的上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这样的人需具备哪四种能力?P266

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出合适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9.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P204

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④常态性。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⑤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做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10.什么是研究性学习?P60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就这个词的狭义来说,就是对事实和现象进行直接观察,同时也通过间接的思维)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非常珍视它们。

11.李镇西在写作上向广大教师提出哪几点建议?P250-251 1.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 2.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3.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 4.要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

12.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给你哪些启发? (简答 )

正确理解、认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素教育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教育要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第二、“全面”与“和谐”同等重要。

第三、提高教师素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保证。

13. 为什么说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简答 )

答:所谓民主,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而不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绝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民主对于创造教育的重要作用缘于以下原因:第一,民主可以使教育机会均等。第二,民主可以使教育得到宽容和了解,而宽容和了解则又使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宽容与了解是教师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桥梁。

14.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是什么? (简答 ) P213 一是营造书香校园。 二是师生共写随笔 三是聆听窗外声音。 四是培养卓越口才。 五是构筑理想课堂。 六是创建数码社区。

15. 在德育的内容上,苏霍姆林斯基突出强调哪些内容? (简答 ) 1.注重公民精神教育 2.注重培养道德情感。 3.注重培养学生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 4.促进学生社会定向的形成。 5.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 16. 简述抛锚式教学组成环节。 (简答 )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17.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简答 )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就这个词的狭义来说,就是对事实和现象进行直接观察,同时也通过间接的思维)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非常珍视它们。

18. 陶西平先生就“多元智能理论与新一轮课程改革”这一话题提出了哪些观点? ( )

(1).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

(2).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 (4).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5).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19. 加德纳等人创设了发展关系架构,其用意包括哪三点? (简答 ) 其用意可概括为三点:首先是教育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 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 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是因材施教, 改善教育模式, 发现学生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创设“一个人为中心”的学校。

20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这样的人需具备哪四种能力? (简答 ) P266 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出合适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21 简述陶行知的学校观。 (简答 )P20 陶行知的学校观主要包含三个要点:

第一, 传统学校是封闭的,而新学校则是开放的。

第二,学校即社会。校长必须明白,办学管校与改造社会是完全统一的一件事。 第三,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学校以生活为中心。

21. 为什么要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简答 ) P259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22. 怎样提高教师素养?

1.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


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需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2.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3.教师的语言修养也是教师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23.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哪些内容? (简答 )P6 1.如何理解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

答: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含义: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学都要在""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种田,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田里教。

2.阐述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基本内容。 答: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重要而有影响的教育思潮之一。它是对杜威教育思想反思后本土化的结果,是对传统教育弊病批判的结果。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包含以下几个内涵:1教育与人类生活是相伴而生的。2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3教育具有终身性。4教育具有全面性。

(二)社会即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打破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三)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含义是: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要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答:1、解放儿童的双眼。 2、解放儿童的大脑。 3、解放儿童的双手。 4、解放儿童的嘴。 5、解放儿童的空间。 6、解放儿童的时间。

2)实施创造教育需要哪些条件?

答:1、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2、因材施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条件之一。 3、在实践的过程基础上思考。 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你怎样理解"人人都是创造之人"这句话?

答: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大声呼喊:"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陶行知坚信"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千百万孩子中,一定有一个孩子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相信儿童具有创造力,并努力发挥、加强与培养这种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教育前提,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要想发现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就要真正的加入到孩子们的行列中去,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大胆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创新的欲望,从而给予启发引导,真正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目的。


4)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有如下内容:

1、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力,都是人才的秧苗。 2、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即包容、宽恕孩子的一些"幼稚可笑"行为,也许在我们教师的信任、宽容和指导下,学生中可能会诞生爱迪生、瓦特、牛顿等。

3、教师要为创造力搭建平台,提供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4、教师首先要有创造能力,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在这四个观点中,对我启发最大的应是第一个观点:应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平时我们通常比较偏爱学习较好的学生,认为他们才会有创造力,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其实不然,有些学生成熟得比较完,很多优势还没有凸显出来,内在潜能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被老师认可。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的优势就会被老师发现。所以我们要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24.教师对教育事业有赤诚之心体现在哪几方面?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 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 第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2.教师应如何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3.教师应怎样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陶行知要求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应能作到。

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2c67483d2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