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

2022-05-26 20:38: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埃博拉病毒》,欢迎阅读!
埃博拉,病毒







病毒







2013 药学二班 尹峥嵘 222013329012107




爆发

N451976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河畔的一处村庄,一种此前从未见过的病毒正在此地肆虐,一共318人感染,最终280人死亡,致死率88%。从此,这种高致死率的病毒被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基本了解

埃博拉病毒(EBV)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病毒,埃博拉病毒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埃博拉病毒通过细胞内吞和膜融合等方式侵入细胞内部,其表面跨膜糖蛋GP在后一种入侵方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埃博拉病毒可侵袭哺乳动物体内多种组织细胞,例如巨噬细胞、纤维原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和肾上腺皮质细胞等,并造成脏器坏死和组织糜烂出血。

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病毒。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

4 -EBO-Zaire-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 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特性,EBO-ZEBO-S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S平均死亡率为53.76%EBO-Z有高达90%的致死率。EBO-R对人类不致病,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对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表面跨膜糖蛋白GP

表面跨膜糖蛋白GP成为该病毒新拷贝的表面部分,它抑制免疫细胞并且同组成血管衬里的内皮细胞相结合。引起细胞死亡的原因并不是埃博拉病毒与细胞相结合,而是病毒在细胞内部合成了病毒糖蛋白,这才是致命的症结所在。埃博拉病毒的一个基因编码两种蛋白产物,即分泌蛋白和表面蛋白;前者与中性粒细胞粘连,并且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结合,阻止了中性粒细胞受各种免疫细胞的刺激而被活化的作用,这为埃博拉病毒逃避自身免疫应答提供了可靠的解释;而且埃博拉病毒能优先入侵内皮细胞,因为内皮细胞位于心脏、血管及其它内脏内表面。因此,埃博拉病毒感染以大量出血为特征。



体内的病理机制

埃博拉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MPS),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等。一些感染的MPS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从MPS细胞释放的病毒可以感染相邻的细胞,包括肝细胞、肾上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些细胞活性物质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


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埃博拉出血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在感染晚期可发生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1,患者经常还没有出现有效的免疫反应就已经死亡,甚至在幸存者的恢复期也检测不到病毒的中和抗体。

临床表现

感染后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是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为517天,平均7天。患者突然起病,发热伴剧烈头痛,双眼结膜充血,咽喉炎伴明显的吞咽痛,肌肉关节疼痛,周身不适,并有明显厌食和极度衰竭。发病后23天,可出现恶心、腹痛、腹泻,大便可为粘液便或血便。起病数日即可发生出血倾向,轻重不一,可有衄、呕血及咯血,注射部位持续渗血及血肿较为常见。发病57天可出现特征性麻疹样皮疹(斑丘疹),以眉和手脚掌多见,恢复者有脱屑。部分患者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情绪异常,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有病例持续至恢复期。病人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其是EBHF主要的致死原因,但大多数患者死于肝、肾衰竭和致死性并发症。苏丹EBOV感染多伴有呼吸道症状,病程较长,但死亡率低。大约发病lO12天,持续发热下降,病情改善进人恢复期。偶有病例出现复发热,可能与继发性细菌感染或局部病毒持续活动有关。曾有后期发生肝炎、眼葡萄膜炎和睾丸炎的报道。

疫苗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①密切注意世界EBOV疫情动态,加强国境检疫;②病人处理,发现病人后严格隔离治疗严密防止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③免疫预防。疫苗作为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美国NIHCDC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能保护猕猴免受致死性埃博拉病毒攻击的疫苗.研究人员对4只猕猴用DNA疫苗(naked DNA)首次免疫后,用表达同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加强免疫,4只被免疫的猕猴都产生了有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经受住了毒力最强的埃博拉病毒的注射攻击,在攻毒后6周仍然健康,而对照动物则在47 d内死亡..该疫苗能保护,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在人身上一样有效.尽管如此,NIHCDC科学家还是准备进行人的临床试验.该疫苗的研制成功,使人们对控制埃博拉出血热这一高度致死性的疾病看到了希望.

然而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干扰素和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对丝状科病毒均无效,目前仍主要采取对症支持疗法。因此,积极进行对症治疗,适当补液和补充营养物质,纠正血容量不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治疗肾功能衰竭,减少机体组织消耗是目前降低死亡率的更有实际意义的治疗措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3028a17caaedd3383c4d3f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