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平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2022-04-02 01:05: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作者生平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欢迎阅读!
生平,诗歌,作用,教学,作者

作者生平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纪华

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22



摘要: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所以他们的笔下就有不同内容、思想和风格。对诗人的经历和思想了解,不仅可以使教师能站在一定高度更好地驾驭文本,教授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深度,还能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使学生能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诗歌的能力,更好地解读作者的其他诗歌。

关键词:诗歌教学;诗人生平;思想;风格

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基于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简单介绍诗人的成就和本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而缺乏对诗人思想和生平经历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尤其是那些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陶渊明。《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诗人的“心”与“情”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正是因为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所以他们的笔下就有不同内容、思想和风格。

对诗人的经历和思想了解,不仅可以使教师能站在一定高度更好地驾驭文本,教授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深度,还能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使学生能触类旁通,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更好地解读作者的其他诗歌。

一、了解作者经历可以更好把握诗歌的思想

古代有四民:士、农、工、商,“士”指的就是读书人,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因此,古代文人大都有出仕做官的职业目标,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李白也是如此,他的人生理想是“安社稷”“济苍生”,他在诗中说“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并且“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他希望建立一番功业,但又认为追求名利是可耻的,所以他的理想是先建功立一番功业,然后飘然而去,不接受任何名利和禄位的奖赏。带着这样的理想,李白于天宝元年到长安求仕,很快就得到了天子的赏识,被奉为翰林待诏。可是唐玄宗并没有向他请教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策略,只是在歌舞游乐的时候要他写些助兴的诗文,是“以倡优蓄之”。这对胸怀大志的李白来说,是耻辱。所以,他就恃酒狂放,让高力士脱靴,贵妃研磨。他的这些做法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因此,李白很快就“恳请还山”。

从李白的经历中,可以了解到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要建功立业,又要追求精神自由。抓住他思想上的这一特点,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他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例如,《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和“钟鼓馔玉不足贵”表现出的渴望仕途与鄙弃权贵的矛盾,“天生我材必有用”和“但愿长醉不复醒”表现了他积极用世和消极避世的矛盾。

和李白同时代的杜甫,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中,其远祖杜预、祖父杜审言都曾在朝为官,他的家族不仅有读书仕宦的传统,而且还有孝义的品格道德传统。杜甫在诗中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他一生的抱负和理想是希望能够做出像稷与契那样的功业,使每个人都有饭吃、有安乐的生活。他对于国家始终有一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更为深厚的感情,他一生都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不同的只是诗人在不同的时期所写的内容不同,即所谓的“一本与万殊”。因此,他的诗歌总含有一份对国家的忧虑、对百姓的关怀,间或自己功业无成的慨叹。


二、作者经历影响诗歌的风格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他们的经历往往会有很多挫折。当生活发生重大变故时,诗人的思想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到诗歌的风格。

苏轼可以说是受到朝廷提拔重用的,但是他不随人俯仰,在政治上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因此既得罪了变法派,又得罪了守旧派,“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和诗歌风格的转折点。诗案之前,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关注百姓疾苦、渴望建功立业,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始终十分强劲,诗词风格多豪放超逸,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而诗案之后,他谪居黄州,远离官场,生活中“寓僧舍”“随僧餐”“唯佛经以遣日”,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很深,因此他遇事达观、心胸开阔,词风转而淡泊旷达。如《念奴娇》不仅描绘了雄奇壮美的江山景色,还赞美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显现出一种豪迈的风格。而《定风波》描写了道中遇雨这样一件小事,表现的却是人生的哲理,不以风雨为忧,不以晚晴为喜。大自然的风雨变化,对他来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人生的感悟表现出旷达的风貌。

三、作者经历影响诗歌的内容

诗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接触的事物不同,诗歌中也就会有不同的内容。李清照生长在一文学氛围非常浓郁的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从小就有良好的文学教养。18 岁时和太学生、金石专家赵明诚结婚,他们夫妻二人门第相当,又有着相同的文学艺术爱好,婚姻十分美满,最痛苦的经历也不过是丈夫宦游,夫妻分离。因此,其作品集中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如《醉花阴》,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如梦令》写她闲适风雅的游玩生活,表现了她怡然欢愉的心情,富有自然之美。

在她43 岁时,“靖康之难”爆发,金兵入侵中原,故乡沦陷、丈夫病亡的悲惨现实降临到她头上,从而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环境和命运。她的后半生,是在国亡家破,流离漂泊、凄凉酸楚的环境中度过。因此,后期主要是抒写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之感。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现了她南渡以后孤独凄惨的处境,“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词人由这满地盛开的菊花,想起早年与夫妻同游的甜蜜,表现了丈夫病亡后的憔悴悲伤,而“怎一个愁字了得”则寄予国家破败的悲痛。此外,还有《武陵春》《醉花阴》等。

因此,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作者生平入手,做到“知人论世”,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叶嘉莹.叶嘉莹说初盛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30b9894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