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词》教学设计[1]

2022-10-25 02:1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刘禹锡《秋词》教学设计[1]》,欢迎阅读!
刘禹锡,教学设计

刘禹锡《秋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难点】

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秋景,带学生欣赏。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到的都是和秋天有关的景色,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或赞美悲叹秋天的诗,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不一样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家作品简介:(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诗

豪”。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后因王叔文事贬为朗州(今属湖南)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又贬连州刺史。晚为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禹锡在朗州,曾仿民歌为新词,有《刘宾客集》。

三、自学感知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四、精读鉴赏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大家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赏析“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

明确:《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确:《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五、总结提升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同学们要学习作者这种乐观豁达,奋发向上的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41a67e5f8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