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冷场”的冷处理

2022-08-08 01:41:0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堂提问“冷场”的冷处理》,欢迎阅读!
冷处理,冷场,提问,课堂



课堂提问冷场的冷处理

一、冷场的原因

课堂的提问能唤醒学生的意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上述的目的,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的思维往往改变了方向,要么答非所问,偏离正题、误入歧途、有悖于教育目标;要么无人回答或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问的内容没有做到:目的明确,难易适度,有逻辑性。

2、提问的方式没有做到:先提后问,留一定的思考时间,把握时机,注意层次,因人而异。



3、学生的回答没有做到:主动回答,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4、教师的导答没有做到:热情鼓励,提供线索,积极评价。

二、冷场的冷处理

面对这种已经造成的冷场怎么办?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反思及重构,如何点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如能审时度势,讲究策略,学生就会排除障碍,将提问进行到底;由此可见,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处理课堂提问的冷场,将提问进行到底,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主要表现。提问后会不会点拨,特别是冷场后点拨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的反思及应变能力。而这种应变能力具体体现在冷场处理上,。笔者认为这种冷处理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热情鼓励,用线索铺路

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这就是说,作为一个老师,课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有位老师讲授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当讲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提问道: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为什么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结果一连叫起了几个学生都没能回答上来,老师着急,学生也着急,整个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沉寂了,教师也陷入冷场的无可奈何之中,只好自己说出了答案,但课堂气氛直到下课也没能活跃起来。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不应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提问,要尽量帮助每一个被提问的学生圆满完成任务,这既是对被提问同学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同学的鞭策,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面对上述课堂情况,




教师如果给学生热情的鼓励,并加以引导,结果或许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想看,杜甫是哪一年、在什么背景下写此诗?当时杜甫的心情怎样?这样联系课前讲的有关背景知识,同学们自然会明白:此时正值安史之乱,长安已被判军攻占,杜甫感时恨别,见了花鸟反而落泪惊心,抒发自己思乡爱国之情。通过老师这样的热情鼓励和巧妙引导,并提供思维线索,课堂提问的冷场定会一点一点地被开启,并逐渐深入,最后愉快地完成提问。



2、捕捉信息,以拓展指路

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创建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冷场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请看下面的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把古诗《草》中的春风吹又生一句的诗意画出来。

学生:没有人动手画,几分钟后也没有人敢展示自己的图画。(出现冷场现象)



教师:(捕捉信息后疏导)大家想一想,可用什么颜色画春风?

学生甲:我把春风画成黄色的。 师:(笑笑说)是的,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时,春风是黄色的。

学生乙:(表示不同意甲),我把春风画成绿色的。 师:(擦掉黄色,画成绿色,笑笑说)不错,在诗人的眼里,春风是绿色的。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你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听课老师鼓掌)



学生丙:他们都不对。因为风是看不见的,画不出来的,我画了几根小草倒向一边。

师:(把绿色的风擦掉,把草画成向一边倒)我们一看,就知道刮风,而且风刮得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听课老师热烈鼓掌)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虽然老师明知学生的答案与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不全一致,但对学生带有创意性的思维,都给予热情的鼓励,并及时捕捉学生答话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延伸疏导,说出学生想说不敢说、不知如何说的话,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这样,不但回答者特别高兴,而且其他同学也




会倍受感染而活跃起来,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老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说:不错,有新意。”“好,也可以。类似这样不痛不痒的话,学生不会受到更大的鼓舞,自然不会出现更好的课堂气氛。



3、化整为零,以题链领路

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综合性的大问题,或因含义深奥,或因包容量大,学生往往一下子摸不着头脑,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这种冷场局面,需要教师把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以大领小,从小到大。回答了诸多小问题,再综合探索大问题。如教《荔枝蜜》一课,教师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就化整为零的方法帮助学生,把大问题设计为下列问题链:



对蜜蜂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是怎样赞美蜜蜂的?其用意是什么?

③文章结尾说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有什么含义,起什么作用?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较难的问题分解为较易理解而且有趣的一组小的问题,把大的问题分解为一组互为联系的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小的问题,学生在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中,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这种简明、集中、富有启发性的一系列小问题,顺理成章地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揭示出来。



三、冷场的避免

上述提问的冷场重构固然重要,因它能起到救场的功效。但笔者认为的避免更重要,因它可让学生少走弯路。课堂提问如能遵从以下原则:1、围绕教学的内容设问;2、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设问;3、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设问;4、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设问;5、挖掘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设问。也就是说提问要问到学生们原有知识能力和要学的新知识新能力的交叉点上,问到他们的心窍,也 就可避免冷场现象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49e6637f9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