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文化

2022-05-05 01:1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茶文化》,欢迎阅读!
茶文化

浅谈茶具与茶文化

——读陆羽《茶经》有感

记得在上海世博会时在浙江馆领到的一杯龙井,喝完了茶,直接送了一个茶盏,淡青色的,看上去不算珍贵,不过也是难得的纪念品,于是就拿了几张餐巾纸粗粗的包裹了一下带了回来。又清明回家开夜车,打算准备一杯茶水醒醒脑,偶然间又看见这个送来的茶盏,于是就寻思找了陆羽的《茶经》一阅,算是附庸风雅了。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共有三卷十节,分别阐述茶的起源、采茶制茶的用具、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煮茶、饮茶的器皿、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饮茶的风俗、古今有关茶的故事、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采茶饮茶过程中可以省略的器具;最后大致是讲茶经日后的传承问题。

茶的起源,在陆羽看来,是“发乎神农氏”,也就是说,陆羽认为,自尝百草的神农开始,就已有饮茶的习惯。此话并不无道理,已有传说称神农有一水晶肚子,尝百草观其在肚子中的反应,当神农尝到茶叶的时候,发现茶叶在腹中来回流动,将肠胃洗的干干净净,故给茶叶以“查”的名字。后来再转成“茶”字。但这里我仍有一点疑问,因在唐陆羽著茶经之前,茶字的正体字是荼毒的荼字,虽然在汉代之前就有荼简化为茶的写法,但是在汉代以前应没有茶字作为茶叶理解的说法。再一来古音于现代汉语读音差距非常之大,简直可以当成两种语言看待,故神农以查为茶叶命名后改写为茶的说法可信度不高。但考虑到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往往将一切与植物,农业相关的事物起源都最终归于神农氏,陆羽这么认为应该也有一定的道理。

另《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此处的荼上文已解释既是茶,说明茶最早是作为药用品而存在的。之后才慢慢作为常用的饮品出现。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同时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也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进一步证明了在汉朝,已经有饮茶的习惯和饮茶专用的器具了。不过由于年代太过久远,未能找到汉代左右时期的茶具样本作为参考,对此感到有些遗憾。

事实上,在唐朝时期,与茶相关的文化到达了一个巅峰,这也是陆羽在唐朝著茶经的一个隐藏的社会因素。正是由于茶文化的流行,才使得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已经出土的文物和陆羽茶经中所讲述的茶具,再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下面举几个茶经中提到的茶具,来与现在我们所称呼的茶具进行比较。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茶、煎茶、拍茶辛劳


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还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

如此数量繁多的茶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繁华的茶文化。同时,由于茶具种类的多样性和全民饮茶的习惯,茶具的设计自然而然的变得多样化了。

根据现如今的发现,我们可以知道茶具因制作材料和产地的不同,起码可以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和玉石茶具等几大类。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并且以秘色瓷质茶具为尊,只有宫廷才能使用,民间是不被允许使用的。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但少见并不代表没有。

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唐朝宫廷金银茶具,给予了我们了解唐代茶具的史实。唐咸通十五年(874,由懿宗、僖宗封藏于法门寺以供幸佛骨的稀世之宝,距今1114重展雄姿,被誉为继我国西安发现秦代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奇迹这批古文物分藏在地宫前、中,后三室,一套金银茶具摆放在官室,可见大唐帝王崇尚品茗和对茶文化的珍视及对供佛的虔诚。系列茶具,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展现了唐代灿烂的茶文化史实。

唐武则天尤重佛教。会昌年间(841846,武宗为了打击佛教寺院经济和僧侣势力膨胀,反佛灭寺。越二年,宣宗继位,又下令扶植,懿宗、僖宗时佛教反占了优势,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应该看到,由宪宗到僖宗五、六十年期间,是唐王朝由衰落趋于瓦解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宦官擅权与藩镇割据相始终,中央与地方官员骄奢淫逸,懿宗、僖宗更是贪婪奢靡的典型,因而皇权削弱,皇帝的废立和生死都被宦官集团所操纵。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七代皇帝都由宦官所立。

宗教是皇权的保护神,皇权又是宗教的庇护伞,两者相依为命。懿字、僖宗把皇权寄托在宗教身上,企图利用宗教的力量来维护皇权的稳定和巩固,所以系列茶具的设计与纹饰极力宣染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且秘藏于地宫供佛.祈求佛祖降福,以保安宁,这就是封藏系列金银茶具的目的与愿望。 与以文人、僧侣为主体的民间茶文化不同,法门寺出土的金银系列茶具代表的应为以皇室为主体的宫廷茶文化。两者的精神内涵也有区别,前者崇尚自然、俭朴,而后者崇尚奢华、繁缛。

明朝之后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


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而在茶、咖啡、可可并列为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的今天,茶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因为传承的流失和遗忘,又因为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茶具已经从古代的种类繁多减少到现在的屈指可数。同时,茶具的材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同时在陕西法门寺的地宫中,除了金银茶具以外也出土了两件非常罕见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虽然造型原始,装饰简朴,质地显混,透明度低,但却表明中国的琉璃茶具唐代已经起步,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唐代元稹曾写诗赞誉琉璃,说它是“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难怪唐代在供奉法门寺塔佛骨舍利时,也将琉璃茶具列入供奉之物。宋时,中国独特的高铅琉璃器具相继问世。元、明时,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在山东、新疆等地出现。清康熙时,在北京还开设了宫廷琉璃厂,只是自宋至清,虽有琉璃器件生产,且身价名贵,但多以生产琉璃艺术品为主,只有少量茶具制品,始终没有形成琉璃茶具的规模生产。

直到近代随著玻璃工业的崛起,玻璃茶具很快兴起,这是因为,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可塑性大,因此,用它制成的茶具,形态各异,用途广泛,加之价格低廉,购买方便,而受到茶人好评。在众多的玻璃茶具中,以玻璃茶杯最为常见,用它泡茶,茶汤的色泽,茶叶的姿色,以及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沈浮移动,都尽收眼底,因此,用来冲泡种种细嫩名优茶,最富品赏价值,家居待客,不失为一种好的饮茶器皿。但玻璃茶杯质脆,易破碎,比陶瓷烫手,是美中不足。但随着双层真空杯,特种玻璃等等的出现,玻璃茶具渐渐弥补缺点,成为现在最为平民的茶具之一。

茶具作为饮茶的器具,已经和茶叶一起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并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在品茶饮茶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以茶具为代表的茶文化体会领悟历史中茶所象征的种种意义。饮茶不仅仅是解渴降火这些作用,更是我们与古代先人进行思想沟通的一种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4a1d9ad5727a5e9846a618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