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

2022-04-01 00:07: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欢迎阅读!
葫芦,我要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教案背景: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寓言故事听的并不少,而且能较好的明白故事内容,是因为年龄特点,对寓言故事隐含的道理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从形象直观的课文内容入手,启发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种葫芦人的各种心情,在体会中让学生知道事物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明白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的道理。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猜想法。 教学目标:

1. 认识“葫芦藤哇盯邻”五个字,会写“言、每”两个字。 2. 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喜欢分角色朗读课文。 3.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

4.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事物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明白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善于听取他人建议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寓言故事,说到寓言故事,谁能给大家说几个寓言成语。(学生背寓言成语)不管是寓言故事还是寓言成语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明白一个大道理。今天我们学的寓言故事的名字就是《我要的是葫芦》。齐http://www.lbx777.com/multimedia/kwld/read_097.htm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大家自己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就借助树叶上的生字卡来认识。

2.认识生字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红色的字是生字,请同位互相读,遇到不认识的就相互


交一交。

找生读、排火车读、学生自己想办法识字

“葫、芦、藤”着三个字都带草字头,都与植物有关。“葫芦”的“芦”在这里读轻声。老师画葫芦藤(知道葫芦藤又细又长)“哇”的形近字有“娃、蛙、鞋、洼” “盯”带目字旁,与眼睛有关。“邻”的形近字“领” 三、 学文

1.找生读第一段,你从这一段知道了什么?(老师简笔画,在葫芦藤上画绿叶,小白花,小葫芦),看着自己重的葫芦长的这么好,你的心情怎样,谁能把小葫芦读的更美更可爱。带上这样的心情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就这样他来看自己心爱的葫芦时,还自言自语的说着话。找生读“小葫芦呀! 老师激趣引导:他盯着可爱的小葫芦,喜欢地说:(生读) 他盯着自己亲手培育的小葫芦,着急地说:(生读) 他盯着张了蚜虫的小葫芦,还是那么心急地说:(生读)

种葫芦的人爱葫芦爱的都痴迷了,因为我要的是葫芦,所以即使发现了叶子上的小蚜虫,他还是认为:(大屏幕: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谁能把这句话换种说法。(生:有几个虫子不可怕。)比较一下,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你们感觉那种表达比较好。

通过比较,知道课文中的说法更能表现出人物心理的不在乎,自大的想法。 3(学习第三段)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随机找生扮演角色)在角色扮演中学习第三段。小组分角色读第三段,其中一个人当导演,注意指导小组成员的语气。(小组读书展示)

(大屏幕出示: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换种说法: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换成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比较那种表达方法好。体会用反问的语气,更能感觉出种葫芦人的骄傲。 带上这种语气再分角色读。

4(学习第四段)

找生读,思考: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总结:绿叶——蚜虫——变黄 可爱——葫芦——落了

5.情感提升

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事物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要学会听他人的劝告。(用上我们积累的成语自欺欺人 、目不识丁、夜郎自大、半途而废、


害群之马、虚有其表、乐不思蜀、鼠目寸光)

现在你最想对种葫芦人说什么? 四、 续写

第二年,这个人又开始种葫芦,同学们来续编这个故事。 五、 写字

指导书写“言”和“每”,注意观察占个位置和字的间架结构。学生书写,教师随机指导。同位互相欣赏。 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这节课我设计的4个教学目标落实的比较扎实,针对识字教学中“哇”的处理,学生通过相互补充,知道了“娃、蛙、佳、洼、鞋”等字都带有相同的部件,我在引导学生发现祖国汉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是非常有兴趣的。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字的简单相似,更多的是对汉字的演变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这种识字效果的达成,正是低年级的教学追求和寻求的。

2.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做到了巧妙的结合。

这节课有一个知识点,就是句式的转换。在学文中,我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感受句式转换的表达方式,并且在朗读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能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通过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两句话,学生发现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更好的表现出种葫芦的人不在乎、自大的心情,为更好的朗读和体会文章的情感做好准备。正是这样的句式转换的教学设计,我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做到了巧妙的结合,在学会这种表达的同时,更好的感受人物的心理。

当然这节课我的教学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课堂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没有进行更有效的延伸,学生就没有机会在课堂中及时的将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另外在体会种葫芦人着急的盼望葫芦快快长大的感受有些缺失,使得在最后的关于运用成语练习说话的环节就显得很生疏。

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个性,更能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4dd41f64693daef5ef73d7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