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遣》罗隐

2022-12-20 05:12: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自遣》罗隐》,欢迎阅读!
罗隐

《自遣》罗隐 〔唐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译文

得到的时候就放声高歌没有就由他去吧,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天有酒就痛快畅饮喝他个酩酊大醉,明日的忧虑就等明天再烦愁。 注释

得:指得到高歌机会。失:指失去这个机会。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今朝:今日。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罗隐由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晚唐社会,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便化进取为愤怒,视功名如烟云,常常以激愤的心情、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的丑恶,批判政治的腐败,抒发胸中的愤懑。《自遣》就是其中较有名的诗作。

赏析

该诗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具体生动的感受。情而有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为了押韵而已。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这两句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狂士形象呼之欲出。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的独特性。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这样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有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 一是情感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重叠;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

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叠,但前字属名词,后字乃动词,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叠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叠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在小诗中似乎是最突出的。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宜乎千年以来一些穷愁潦倒的人沉饮自遣,陶冶情操时,于古人偌多解愁诗句中,惟独最容易记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来。

诗名《自遣》,是自行排遣宽慰的意思。解读此诗,关键全在于诗人将排遣掉了没有。而诗人之是社会之愁,家国之愁,这种愁是诗人自己难以解决的。上书,皇帝不听;劝说,皇帝不理;讽谏,皇帝会恼怒。那诗人怎样排遣,是采取了不理、不采、不合作、不发言的态度。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虽带有一定的消积成分,然而大多的知识分子都不发言,都不合作,那此时无声胜有声拥有很大的力量。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4fd65f0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