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

2023-02-26 19:54:0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故都的秋》导学案》,欢迎阅读!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课:《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本文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

2、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及效果。

重点·难点

1、明确故都秋的特点(重点)

2、体会作者描写故都秋景流露出的情感。(难点)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a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早年留学日本,广泛涉猎外国文学精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主要作品:《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过去》《迟桂花》等,其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郁达夫曾与成仿吾、冯乃起等一群年轻作家发起组织了“创造社”,后来又发起并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郁达夫曾经与徐志摩作为同班同学。1945年在印尼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暗杀。其一生有三大不幸: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2、写作背景:

1921年——1933年,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进步文艺活动。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他在这段时间里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知识回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沌 )鸽 落蕊 平仄 )圆 )废 廿 )四桥 潭柘 )寺 一椽

)破屋 2、结合预习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郁达夫,现代著名 。早年留学日本,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曾参与组织 1945年被日本宪兵暗杀于苏门答腊。

主要作品: 等。 3“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1
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课:《故都的秋》·导学案

【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一:

1、文章1段和2段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秋?北方的秋和南方的秋各有哪些特点?

2、文中描写了故都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合作探究二:

1、作者曾题写过一幅“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的对联,请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悲凉”情感的句子?

2、如何看待作者的“悲凉”之情?



【巩固案】

阅读下面两段话,回答1——3问题: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上文中列举“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

2、划线句子用来比喻什么?指出本体和喻体。

3、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53925ab50e2524de5187e9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