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乞米帖》

2022-04-14 07:19: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颜真卿的《乞米帖》》,欢迎阅读!
颜真卿,米帖》

.

无意间翻到了颜真卿的《乞米帖》,很长一段时间享受高清图片的滋养,像这种刻帖性质的黑白法帖都快淡出了视野。这才纯属被题目吸引过来的。

回想一下自己开始学习书法也是从颜真卿开始的,那时候觉得《多宝塔碑》写的那么端庄漂亮,在反复临摹的同时不断重复的看关于颜真卿忠烈之事,不想现在信息这么流通,所以一段关于字帖和书法家的介绍都会反复的看好多遍,似乎每看一遍自己都会跟着故事的情节“伟岸”许多,再坐在桌前临帖的时候就置身于角色转换的臆想幻境中,现在想想也着实有些好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法帖选择性越来越多,开始接触到颜真卿的其他范本,最常规的《颜勤礼碑》也曾迷恋过很久。有一次在新华书店看到《元次山碑》那时候就觉得又是好奇又是不解,因为整篇模糊不清,搞不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帖。再到后来见到了《麻姑仙坛记》,记得老师说过“清雄”二字最适合评价颜真卿。到后来才有点意识到,一个在三四十岁就能把字写的那么端庄漂亮的颜真卿,怎么可能仅仅是浑厚大气可以囊括的呢?一个“清”字的确是颜真卿书法很重要的部分。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除接受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事迹洗礼,就是反复琢磨那些漂亮横竖撇捺是怎么写出来的。一面是高高在上的“伟人形象”,一面是风骨犹存的点画线条,虽然描摹的痴迷但总是有距离自己远远的感觉。

看到《祭侄文稿》的时候稍好一些,特别是读内容的时候。而这篇《乞米帖》似乎更加拉近了伟人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距离。765年,正值关中大旱,江南水灾,农业歉收。以致颜真卿“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谈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讳,因为自己“拙于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禄,他不会创收、生利,没有别的生财之道。读了《乞米帖》,才知道颜真卿不以贫贱为愧,故能守道,虽犯难不可屈。刚正之气,发于诚心,与其字体无异。

有一个历史记录更是久久铭记在心:时卢杞掌权,厌恶颜真卿的刚正,将颜真卿的职位改任太子太师,现在我们看有些字帖中依旧有“太子太傅”的自称,看似官也不小,实际上连礼仪使的官职都比不了,更何况与之前任职的吏部尚书相较,直接可以称得一落千丈。就是这样,卢杞依旧想把颜真卿排挤出京都。后来颜真卿去见卢杞,告诉他说:“你先父卢中丞(卢奕)的头颅送到平原郡,脸上满是血,我不忍心用衣服擦,亲自用舌头舔净,您忍心不容忍我吗?”卢杞面露惊惶却恨之入骨。

这类事情太多,都已经被掩盖在了颜真卿厮杀安禄山的反革命斗争的光环里了,何况这样一个小小的《乞米帖》背后的故事。但这样的故事却瞬间把颜真卿的伟岸重新还原到了“普通群众”的角色,他也有贫穷和困难,他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如征战沙场一样坦然无畏。落落大方的将自己不能创收而致迥境的一面展现在了向朋友乞米的小事情当中,也是很高贵的品格。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5d0b4a415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f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