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2023-05-30 09:03: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美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欢迎阅读!
美学,语文,中学,教学

美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要: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缺乏个性阅读和课堂真正的实践活动,为了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我认为最好将接受美学、符号论美学和体验美学等理论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以期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接受美学;体验美学;符号论美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47-01

当前有些地区高中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分析而不重体验的弊病。教师上课仍依据统一标准,课堂程序还是传统的范式,教师没有自主安排的权利,学生没有施展自我的空间。这种课堂仍以考试为中心,教师统配、学生划一的教学模式不可能产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情绪激荡,也不会产生与文本的碰撞与共鸣。 一、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德兴起的一种关于文学阅读的美学理论。如果我们把以上美学理论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思想、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中,就能解决目前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能动的创造作用。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了相当数量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名篇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能充分展示读者的创造性。要让学生学习并理解它,一方面我们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其能动地接受而不是被动地反映。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深入地挖掘文本(课本)的意蕴,要大胆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去理解文本,要体现读者的个性,不能搞千篇一律,千口一腔,否则就是否定了文本的丰厚的意义空白。再者,影响读者阅读水平的是读者的待视野。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拓宽他们的期待视野。换句话说,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必须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上下工夫。陆游的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妨给学生搭一个引桥,让学生读一读反映当时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的一些文章,让学生自己去开垦的收获强于教师的灌输。 二、体验美学对文教学的启示

西文体验美学的源头应为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最早的体验美学理论首推柏拉图的迷狂论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文体验美学进入了高峰期,叔本华、尼采、狄尔泰、柏格森体验都做出了精辟论述,作为现代阐释学奠基人的狄尔泰用自己的精神科学方法论看待体验,把个体体验作为破解生命之谜的契机。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把这种与体验相对应之物称为。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中国古代诗歌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美学影响深远的《诗大序》中有一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种层层递进的强化方式表现了诗者身不由己的全部投入,精神亢奋,是精神的高度紧张和情绪的剧烈起伏。这种欢腾、喧闹正是体验外在的具象化、肉身化”(宗白华语)。西文体验美学的主要理论是此在”“彼在”———体验的超越性结构理论。此在原为海德格尔语,他认为一人只有在此在中不断地反省,才能在反省中不断地体验我的本质存在彼在是体验美学的终极追求,德国现代生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体验首先是一种生命历程、过程、动作,其次才是内心形成物。正是体验贯通了人们接近此在和彼在的鸿沟。在体验中,人通过本体的深层的、如同闪电的超越性瞬间获得精神的升华,超越性结构就此形成。

阅读教学要在新课标指导下,达到培植精神,塑造人格,丰富情感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唤起体验,利用体验。首先我们以课堂开放促进体验。在开放课堂中师生处于平等关系,


而且学生精神世界和人格自由舒展。教师开辟多层而多角度的阅读通道,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获得隐含于文本意境中的美妙。其次,以表达整合体验。体验之后的表达应是直抒胸臆,不吐不快的迫切倾诉。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思想深刻的作品,这些既是美文佳作,又是深刻的人世体语,它会成为思想的财富,进入每个欣赏者的体验与反思中,提升生命的素质,汇集个人的精神资源。 三、符号论美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前苏联美学家洛特曼把符号学理论作为研究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基础,提出了本文是符号论美学的一个中心概念。用语文符号物质化的形式,也就是用语言文字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组合起来的结果。它用语言文字符号向读者传达一定的信息,对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有较大的启发意义。按照符号论美学的观点,本文中的语文符号是由能指所指组成,再者的关系是形式和和内容的关系,形式是构成这两个符号的语言文字系统(故事、情节、人物、动作等),内容就是这个系统所指的事实。能指和所指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按照一定语言符号结构组成的本文,远比本文文字符号表面意思或各个部分相加能传递更为丰富的信息。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本文的理解不可制定统一标准,不能强求学生和教师的理解保持一致,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多元解读应从本文出发,去理解非本文的含义。

符号论美学的观点:作家创作一个作品,不仅限于本文即见之于 文字符号部分,而且本文非本文的统一。所谓非本文是指西文所产生的背景、文学传统、文学观念等等。这一看法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文立解,从文本出发,此外,我们还应知人论世,从文学传统、文学观念出发去多元解读文本。我们应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这样,使多元解读高效能,又充满生命活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能真正将美学理论运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想我们定能实现有效乃至高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61a3d985b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c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