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鉴法师诗偈评说

2022-12-08 17:1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昌鉴法师诗偈评说》,欢迎阅读!
评说,法师,昌鉴





昌鉴法师所在的庙宇叫海宁禅寺,他学的法归属临济宗,是著名的禅宗。之和他聊起来,虽然不一定言必称禅,但总归跳不出这个圈子。那也正符合我的愿望,所以每次与他交谈都能得到不少的收益。

我们的友谊已经持续了十年,他刚刚出现的时候,还是个和尚,年纪轻轻的,一个人背着个小包袱,来到这深山古庙。那时候我站在空空的大雄宝殿面前,站在寂寥的山门台阶面前,山风呼啸着,云彩流动着,竟然怀疑起这位年轻僧人的肩膀,到底能不能挑得动如此重担。十年的风风雨雨,十年的日出日落,庙宇在无声中渐渐增大,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这一众僧人也大都由青年先后步入了中年,完全摆脱了事事要政府掏钱买单的不正常现象。从开始时的踉踉跄跄起步,到今天的事事都有个着落;从当初的一片废墟,到今天的一大片琼楼玉宇,昌鉴师徒和许多大德高僧、善男信女,该为之流过了多少的血汗啊!我现在深深感触到,佛院是一个锤炼人的好地方,文化积淀厚重,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无时无刻不在培养着人的毅力与勇气,强化着人的意志与品格。

我和昌鉴师傅的因缘,有一部分是结在诗歌上。佛教有一种类似诗歌的文体,叫做偈子,又叫偈颂。偈子在它的老家天竺,原是用来歌咏教义和神仙的,为了尽量保持原有的风貌,古代译经的高僧也就将它译成了韵文,类同于诗,便于说唱,这一些原始的、古典的偈子,一般叫做通偈。

通偈传到中国后,历朝历代都有僧人模仿创作,阐发佛理,每句字数不拘,四句为一偈。这一部分后创作的偈子,叫做别偈。偈子的发展几乎和诗歌同步,唐代以前,诗歌多为四言、五言,偈子亦是如此;唐代及其后,七言诗盛行,偈子也为之一变,七言的渐渐多了起来。 历代高僧常常在圆寂前夕,会将平生学经的感悟,留下来以示后人。这类偈子一般四言一句,四句为一偈。

例如:弘一大师临终偈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昌鉴的师傅茗山法师,临终示偈为:秋水鱼踪,长空鸟迹。若问何往,往生净域。觉而不迷,生必有灭。乘愿再来,何须悲泣。

偈子与中国旧体诗虽然相象,但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旧体诗不但讲字数、数,而且讲平仄、对仗、韵律,稍有不慎或技巧欠佳,便会被认为出格。偈子在这方面就不是太讲究,只要内容富有禅意、韵味绵长即可。因此从唐代开始到现在,一两千年来,僧家与居士创作的偈子浩如烟海,绝不是几部《全唐诗》的篇幅能够涵盖,可惜直到今天对它还没能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那些偈子队伍里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大部分还没有被遴选出来。

昌鉴师傅从开始做偈子起,我就认为是海宁禅寺中的一件大事,因为偈子的表现能力远比平常语言为强,僧人往往在修炼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用普通语言说上半天还说不清楚,而改用偈子,寥寥数语就能说出非常深刻的含意,回味无穷。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海宁禅寺和三元宫原是一家,三元大帝它有过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明代袁应祺在《赠无相谢禅师建云台功德序》中说:三元大帝,神之至尊者也。„„粤稽其书一千七百六十五卷,字谆句恳,至皆勖人以孝友忠廉,增美释回,真切实学,有关世用之词。且明白易晓,即愚夫愚妇亦能解而诵之。看来,袁应祺确是亲自拜读过这部三元之书,不然他不会说得如此真切具体。

这部书成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未见叙述,很可能是清风到谢淳这几代高僧中的某位手笔,也可能是由民间到佛寺一代一代积累成书的。既然是一听就懂


的通俗读物,每卷至少应在五六百字以上,那就是说三元之书是百万字的巨著,是一部洋洋大观的佛教经典。以往,人们说起三元宫,大多侧重于谢淳功德、众妙开山、万家香火,以及历代皇帝重臣带来的恩宠与荣耀,却往往忽略了三元宫在弘扬佛法方面的重大建树。如果今天我们能够顺藤摸瓜,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宝库中查找到三元之书那不仅使三元大帝和三元宫大放毫光,就连云台山也跟着辉煌无比了。

昌鉴法师从开始写偈子,到后来逐渐向传统的诗歌靠拢,也大约为时十年。古人言十年磨一剑,他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写下了大量的偈子,也写了大量的传统诗歌,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失偈子的天然韵味,禅意盎然,同事还尽量发挥古典诗歌的韵律美,使人读起来铿锵有致,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是一支闪着寒光的宝剑,僧人用它特有的冷寂与智慧,来表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一般人很难做得到的。如果庙里还有几位也是这样做,即使将来无法找到三元之书,依然可以靠这些有识之士的集体力量,将海宁禅寺、三元宫的佛法提纯复壮发扬光大,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如此的宏伟规模、宏伟业绩,五百多年前曾经发生过,那就是明朝的清风禅师在这里白手起家,道行圆满。清风圆寂后,接替他的净善、道融、德莲、德证(也就是开山的大功臣谢淳)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一代更比一代强,海宁禅寺和三元宫才有了今天。 拜读了昌鉴法师的全部诗作,令我想起了偈子,想起了诗,想起悠悠天地,想起了漫漫红尘。我心里对于海宁禅寺、三元宫的过去,洋溢着无尽的向往,对它的明天和发展,也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江苏省不能没有云台山,没有了云台山,整个苏北就显得平淡无奇,清汤寡水;同样,云台山也不能没有海宁禅寺,没有了海宁禅寺也就没有了大山的历史,没有了护国佑民的三元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从遥远的过去走来,又向遥远的过去走去,所有的诗歌,所有的偈子,所有的言谈,所有的文章,都是附着在这根长绳上的丝丝缕缕,但愿它们都能够更加久远地保留下去,这就要靠一个字:

2013 8 17 日于连云港

(彭 云,连云港市文联副主席)

(昌鉴法师,俗名陆风霄,江苏南通市人。1985年即到常州天宁寺出家。1998年在

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受具足戒,曾在镇江金山江天禅寺佛学院深造,并接法于江天禅寺四十七代方丈慈舟老和尚,为临济正宗四十八代传人。1993年受聘来连云港花果山,历任海宁禅寺监院、住持、方丈。现任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连云港市政协常委、花果山海宁禅寺方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6e6305810661ed9ac51f33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