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史视角下的现代世界的起源——读《现代世界的起源》

2022-07-07 01:44: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态史视角下的现代世界的起源——读《现代世界的起源》》,欢迎阅读!
起源,现代,世界,视角,生态

生态史视角下的现代世界的起源——读《现代世界的起源》

作者:常仕欣

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9



常仕欣

《现代世界的起源》是由美国著名生态史学家马立博撰写的基于生态史视角研究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著作。《现代世界的诞生》的第一版出版于2002年,正值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同时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西方学术界全球史和生态史快速发展。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状况写出了《现代世界的起源》。阅读本书对于理解环境史视角下的现代世界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代世界的起源》一书的题目就可以看出全书的核心概念是“现代世界”,在全书一开篇的导论中,作者就提出了作者所认为的“现代世界”的四个主题:第一、工业化;第二、民族国家;第三、穷国与富国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以上三点在其他学者的观点之中较为常见。第四点,也是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也是本书作者作为环境史学家区别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作者将其归纳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一是现代世界诸要素得以产生的环境条件,二是人类及其活动转而改变并持续改变环境的方式”。[1]马立博认为生态环境因素在现代世界的起源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关于论述现代世界是如何兴起、诞生的著作相当之多但大多数都是更多的关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或是以上以上因素的组合,关注生态环境变化对现代世界诞生的影响著作却并不多见,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在论述了“现代世界”的四个主题之后,马立博又阐述了自己看待现代世界起源的理论视角“环境基础上的非欧洲中心论”这一观点,继而批评了那种带有“欧洲中心论”色彩的认为现代世界的起源就是“西方的兴起”。将现代世界的起源追溯至古希腊、古罗马,之后在中世纪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结合创造了新的欧洲文明,之后文艺复兴重拾古希腊的遗产,并在启蒙运动在得到发扬,最终在“政治革命”与“经济革命”的过程中“西方的兴起”最终得以完成的具有先定论色彩的观点。以及“欧洲人首先发现了如何通过工业化致富,日本和其他一些地方向欧洲人学习并迎头赶上,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也终将如此”[2]的有关世界历史发展的扩散理论。并将论述的起点从一般全球史学者主张的1500年向前推进了到了1400年,并将论述的中心放到了亚洲。马立博将现代世界的诞生以及西方在过去几百年之中取得的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归因于“偶合”即“当好几个原本各自发展的事件碰在一起并相互影响的时候,历史的偶合便出现了,这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刻”[3]在具体便是“世界不同地区因各自具体情况而发生的事件随之产生了全球性的重要作用”。[4]作者站在全球的高度,避免了原有的以国家、民族、地区为本位的研究现代世界的起源问题中存在的“欧洲中心论”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马立博关于“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的论述明显受到沃勒斯坦的影响,有关工业革命之前亚洲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以及亚洲尤其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明显是受了贡德·弗兰克的影响。可以说马立博的“非欧洲中心论”的阐述是在综合了以贡德·弗兰克和沃勒斯坦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形成的,明晰这一学术背景,对于我们理解“环境基础上的非欧洲中心论”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代世界的起源》一书的题目就可以看出全书的叙事重点是“起源”,这个“起源”是“现代世界”的起源,当明确“现代世界”概念以及“环境基础上的非欧洲中心论”的理论视角后便可以更清晰的分析现代世界的起源。《现代世界的起源》将现代世界的形成分为1400年前后的亚欧非大陆的政治状况和贸易状况;1400年至1500年印度洋贸易与早期的现代世界体系;1500年至1775年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英国工业革命展开的全球化早期的现代世界;


1750年至185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范围内优势;1850年至1900年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对外殖民扩张瓜分全球;以及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最终实现以美国为领导者的全球化的20世纪这六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一般对于“现代化”、“现代世界诞生”这一类主体进行研究的著作往往将其起点界定在1500年前后。马立博将时间节点界定在1400年,并重点论述了亚洲在现代世界起源的作用。这一观点在2000年前后是十分新颖的。同时这种将根据重要历史节点和历史时段特征对现代世界的形成和全球化划分阶段的作法有助于读者理解现代世界形成和全球化的进程和特点。

中国读者关于“现代世界起源”这个问题最关心的恐怕就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而是在英国展开。马立博在本书的叙述最开始部分认为为在关于工业革命之前亚洲是世界贸易的重心,关于工业革命为何能够在西欧产生并最终与亚洲分流这一问题作者基本上采用了彭幕兰在《大分流》中的观点,将其归因于英格兰富有煤矿,并对其进行发展认为“从历史的看,工业革命是全球性力量偶合的结果[5]”并且“欧洲人是靠殖民地为他们提供大量免费的资源”[6]同时作者引入了“旧生物体制”——“人类维持生命和从事生产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开发利用树木以及其他植物的生物质能,用于取暖、烹饪和生产物品”[7]这个概念来理解1800年前后中英两国历史发展的分流。认为从生态角度来看,因为大量毁林造田、使用树木作为燃料,旧大陆的“旧生物体制”下的经济开始面临土地匮乏的困境。日益扩大的市场规模和劳动分工使中、英两国同样能够从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旧生物体制中强行索取更高的生产率,但一切都依赖于土地。由于没有煤炭和殖民地,中国人被迫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用于提高土地的产出,而新大陆的资源和便利的煤炭使得英国摆脱“旧生物体制”的束缚。同样,作者在分析人类是如何在19世纪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旧生物体制”时,使用了“氮循环”——“利用、化合、分界氮”的这个感念,指出20世纪人类从空气中分解氮生产氮肥,使得农业产量得以突破促进人口增长,最终彻底的摆脱了“旧生物体制”的束缚。这种注意生态环境对于历史发展作用的观点值得读者的关注,但将工业革命最早起源于英国归因于英国的浅层煤矿则忽视了历史发展规律,以及英国当时的种种政治、经济条件。

商务印书馆在2017年出版的《现代世界的起源》是其英文第三版的译本,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中译本。并且作为马立博的研究基础的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本特利的《瘟疫与人》以及彭幕兰的《大分流》等书在《现代世界的起源》出版之前就已经有中译本。马立博关于现代世界的主题、现代世界起源与最终形成的几个阶段、四次全球化浪潮,以及“非欧洲中心论”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十分新颖,但考虑到本书的最早中译本出版于2006年考虑到当时中国学界对全球史的认识、理解远不如今天成熟这些观点就难能可贵了。与此同时作为全球史著作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作者对全球历史的勾略是宏观的 、粗线条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它对组成全球历史的各个部分不可能作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探讨。比如作者认为“亚洲农业生产率两倍于英国”[8],关于工业革命前亚洲与英国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这一问题还值得商榷。作者对工业革命之前的“勤业革命”理解也有偏差,作者认为“靠更少的人,更勤奋地工作来增加可用于投资的剩余物”[9]是为“勤业革命”。实际上勤业革命是指“为取得更多的新式消费品,家庭中劳动投入日益增多(即勤勉),包括男子劳动时间加长和妇女儿童参加劳动,从而引起经济增长和发展”。[10]在这些谬误存在的同时作者所使用的“氮循环”、“人类世”、“旧生物体制”这些概念十分值得深思,尤其是“人类世”这个概念,在今天人类已经有能力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变化,我们该如何正视人类与自然?《现代世界的起源》对于今天我们看待现代世界起源、形成中的环境变化仍有重要意义。

【注 释】

[1] 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诞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5

[2] 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诞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7


[3] 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诞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6

[4] 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诞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7

[5] 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诞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20

[6] 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诞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30

[7] 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诞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33

[8] 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诞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00

[9] 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诞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06

[10] 刘景华、张松韬:《用“勤勉革命”替代“工业革命”——西方研究工业革命的一个新动向》,《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

【参考文献】

[1] 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诞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 刘景华、张松韬:《用“勤勉革命”替代“工业革命”——西方研究工业革命的一个新动向》,《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6e78a2e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d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