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2022-08-08 13:00: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师:同学们都听过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生: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特别盛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寓言就出自战国时期的一本著作《吕氏春秋》,这本书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总结了许多的历史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则(板书课题:刻舟求剑)

师:谁能给大家读读课题?(评价:字音读的非常准确)

师:谁能大声的把课题在给同学们读一遍?(评价:好,声音洪亮) 师:来,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

师:细心的同学能发现课题中有两个动词,它们分别是?(看来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 师:那老师再找同学来读读课题,要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这两个动词。 师:从课题当中你都了解了什么?

生:用刀子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捞找剑。(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师:你是把字的意思串联起来了解词的意思,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基本的方法。读了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1:这个人这样找宝剑,他能找到吗?

师:你是问最后的结果“找到了吗。(副板书:找到了吗) 2:这个人下船后是怎样找宝剑的?

师:看来你对事情的结果挺感兴趣的(副板书:怎样找?)

师:《刻舟求剑》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人用当时的语言表达习惯写成的文章,这种语言表达的特点是文字简练,但感情丰富,含义深刻。而我们要想理解文言文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和深刻的含义,就要认真地读书,正像古人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师:下面,咱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则寓言,出示,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这篇课文,可以根据书中课后字表读准字音,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本课中有几个读起来非常拗口的生字,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出示遽、契、曰、吾)相应出示拼音。

师:我们把这几个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出示)看谁能把这么拗口的句子一次就读准确了,自己先练练,谁来挑战一下?(评价:你能把这么拗口的句子读的很通顺,你真棒!/关系,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读,你再来试试)

师:来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生读)看来本课的生字我们已经掌握的很好了,刚刚我们说过要想学好文言文就需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就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出示)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朗读一遍,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把课文读明白。指名朗读(评


价:字音读的准确。声音洪亮)师范读,画停顿。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请你们把自己在词句方面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争取得到同学们的帮助。开始吧!(小组讨论)

师:在刚才的小组交流中,你知道了哪些词或句的意思?(点名回答)

师:你还用哪些方法知道了哪个词的意思?(评价:利用工具书是个不错的办法) 师: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看看你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出示)师:“者”是什么意思?我们想想在我们现代汉语中我们把读书的人叫作?把写书的人叫作?把生病的人叫作?所以“者”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啊?(出示:„„的人)那“楚人有涉江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试着说说?(生答)

师:我们说过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是什么?(文字简练),但是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字却出现了三次,它是哪个字?(其)想想这三个字在文中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吗?请你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出示: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他的剑从船上掉入了水中,他马上从他乘坐的船上刻了一个记号。 师:这两个“其”的意思一样吗?

生:它俩的意思一样,都当“他的”讲。(出示:他的)

师:那是不是一个字在文言文中重复出现的时候,都代表同一个意思呢?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出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谁来译译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剑。 师:那“其”的意思是?生:他。

师:(出示:他)这就告诉我们,在文言文当中当一个字重复出现时,我们一定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判断这个字的意思。利用这种方法,我们来判断(出示)这两句话中,“者”的意思是不是一样?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楚国有个渡江的人。“者”就是“„„的人。”第二句话的“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去找剑”,所以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师:你认为第二个“者”的意思是什么?生:„„的地方。(出示)

师:无论在古文中,还是现代汉语中,在语境中去辨析字义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词语,古时候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样的词语叫作古今异义词。正好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就有一个这样的词语,它就是出示:(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字”,想想我们平时用“是”怎么组词(是非、是否、是不是)谁用“是”说一句话,“是”在今译中一般是表达判断的意思,那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这是)(出示)所以这句话怎么理解?

师: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出示)“若此”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像这样)(出示)像这样到底是像哪样?从原文中找找,用原文告诉大家。(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出示)“惑”我们都知道在本文中是糊涂的意思,(出示)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谁来


给大家翻译翻译。

师:接下来老师读原文,你们读译文,看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

师:看来文中基本词语的意思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读课文的同时请思考这篇文章到底是讲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复述课文内容)

师:我们都知道最后这个楚人并没有找到剑,这是为什么呢?出示

生:因为船移动,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 师:大家说的都对,谁能使用老师给的句式说一说,出示:只想到,没想到, 师: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不能捞到剑。也就是说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这就是他糊涂的地方,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他没有找到剑。书当中也告诉了我们原因,是哪一句?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出示)

师:象这样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出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谁来改成陈述句?

生:像这样找剑,真的太糊涂了。(读出语气来强调“真的”“太”

师:同学们看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是什么符号?(叹号)谁说说我们用叹号的时候一般是想表达什么情感啊?(感叹)那这篇文章的作者想感叹什么啊?(感叹楚人这么做是多么得糊涂)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他这么做是多么糊涂的语气来。(评价)谁再试试?我们大家一起读一读。

师:从大家强烈的语气中老师能够感觉到,楚人这么做是多么得糊涂啊!所以导致最终的结果是他没有找到剑,咱们帮这个楚人出出主意,怎么就把这个剑找到了呀?(生说办法)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的主意差不多,就是应该从掉剑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剑。你们都想到了事情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地解决问题。咱们光是帮他找到剑还不行,我们还得教教他怎么就变得聪明了,以后再遇到事情他该怎么办?(遇到事情要灵活对待,不能死脑筋)

师:其实咱们经常用到的一个四字词语就说到了做事的方法。(副板书:随机应变) 师:现在刻舟求剑已经当成成语运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示。会学习的同学已经把成语的意思抄在书上了。

师:这是一篇精悍、明理的文章,应该积累下来作为我们的精神财富,让它时刻提醒我们,以后做事千万别像楚人那样拘泥守旧,不知变通。

师:同学们,你们学过的哪些寓言里面的人和《刻舟求剑》里的楚人一样? 生:掩耳盗铃;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南辕北辙。 师:学完了这两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出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6ec9ff0e2bd960590c677d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