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之西方消费理论

2023-02-11 18:2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之西方消费理论》,欢迎阅读!
社会学,西方,理论,消费

西方社会学消费理论综述

----对中国消费欲望膨胀的社会学解释

苏佳 国贸四班 200915280424 【摘 要】 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学

范畴对消费孤立地加以研究。社会学角度对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的非使用价值体现上。马克思、韦伯、凡勃伦等人的研究为消费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自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必要借鉴西方的社会学消费理论对中国的消费欲望膨胀的现象做一解释。

【关键词】社会阶层;炫耀性消费;符号消费;消费攀比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消费的研究中,一般采用“代表性消 费者”的假设,即所有消费者都是同质的、理性的,并以效用最 大化为目标来设定自己的消费选择。然而,消费并不仅仅是购 买和使用所需商品与劳务的过程或活动。不管是个人还是家庭 的支出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与外界保持联系并发挥其象征和符号作用的过程,消费者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必然会受到社会整 体环境的影响。我们不能回避消费者千差万别的异质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更不能脱离社会结构的大背景而孤立地对消费进行研究。西方已经有不少社会学家对消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提供了一种与经济学完全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思路。我们在此对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做一个梳理,并对中国进入转型期之后出现的一些消费现象做出解释。

一西方社会学消费理论综述

() 克思:消费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体现

马克思是把经济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的杰出理论家,他最具洞察力的地方是寻找经济现象的社会根源。以往的经济学家认为,消费是生产的终结和最后目的,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而马克思则认为,消费和生产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体现在两个或多个人的活动时,则表现为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第一种社会形态是一种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即使存在交换,也是剩余物品的交换。第二种社会形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此时的人类社会或已经进入商业社会,通过货币或等价物的交换来换取个体所需的消费品。相对于人的依赖,物的依赖无疑是历史的一种进步,但是,由于个人的自我确证与认同体现在对商品的依赖关系中,导致了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物化。

在马克思看来,消费不是简单地被看作主体占有、使用、消耗客体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必须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换取工资,然后到市场上购买消费品。劳动变成了一种商品,人与物质世界的创造关系变成了某种在市场上可供出售的东西,至于个人究竟能获得多少消费品,则取决于社会的分配方式。正是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这种外在性,决定了生产者(费者)对产品的消费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反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换价值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换为商品关系,通过商品的消费体现出来。 对于阶级划分,马克思是以生产关系为划分标准的,但他也意识到生活方式对于阶级区分的重要性。他在分析中世纪法国农民的状况时说:“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 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以他们就形成了一个阶级。 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


这一点马克思并不否认。

()韦伯:消费是等级划分的标志

韦伯的消费思想主要体现在《经济与社会》上卷第四章“等级与阶级”和下卷“政治的共同体”一章中的“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阶级、等级、政党”一节。他认为,在一个共同体中,‘阶级’的真正故土在‘经济制度’里;‘等级’的真正故土在‘社会的制度里’即在‘荣誉’分配的领域里;而‘政党’的故土原则上在权力’的领域里” 从这三个维度出发,韦伯认为社会上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实体是等级,而不是阶级。虽然市场机会产生了 阶级差异,但最终是消费方式使潜在的阶级差别显性化,形成了地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等级。社会声望和个人生活风格的区别,导致了不同等级的人属于不同的生活圈子,圈子里 人通过特定的生活方式限制外人进入,以此作为自己与他人区 分或者等级内部认同的标志。生活方式是与消费方式相联系 的,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偏好,对上层社会的人来说,特定的消费方式是上层社会保持和区别身份的手段。

虽然韦伯认为生活方式是等级划分的主要标志,但他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经济决定论,他非常看重经济地位对个人等级归属和消费的影响。因此,韦伯的理论是一种有限的经济决定论,经济地位、社会声望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等通过影响个人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最终决定其等级归属。韦伯消费思想的缺陷在于,他认为等级在消费和生活方式上具有排他性,向于形成封闭的圈子。而现代社会中的模仿消费和炫耀性消费已经打破了这种封闭的圈子。但是,韦伯在学说史上首次将消费和等级地位明确地联系起来,是他对消费理论的重大贡献。

二、对中国转型期消费现象的社会学解释

通过以上对社会学消费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人的 消费欲望和需求水平,不但受到经济水平、消费结构的影响,而 且也受到社会心理、社会阶层、社会文化及相关群体的影响。对 消费者来说,消费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生理需要的事情,还是“相 对于”他人消费状况、在社会中构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事情。如 何通过消费的象征意义构建自已的身份和地位,杜森贝里引进 了“社会比较机制”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阐述。

第一, 一旦不断提高和改进生活水平成为社会目标,生活 水平就成为维持自尊

第二, 第三,

的一种手段,而购买和获取更高级的产品 就成为生活水平提高的证明。

消费模式是职业成功的显示,为了获取更高的社会 地位.就必须满足高地位群体所“示范”的行为标准和消费标 准。

人们的地位通常是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而获取的。 每一次对自己不利的比较,都将促使人们去购买物品来提高生 活质量,从而消除这种不利的比较。人们正是在与他人的“不利 比较”中产生了消除这种“不利比较”的冲动,从而促使了消费 欲望的提高。

另外, 斯戈也认为,竞争性消费的实质是各阶层和群体在 其经济资源基础上展开

的对符号资源的争夺,消费品系统成为 传播与表达社会地位的符号,追逐占有和使用这些消费品,便 成为社会认同和阶层地位的塑造过程。

这种“社会攀比”理论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中国消费欲望膨胀的过程。1978年以前,划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者需求依附于个人和消费品的计划分配,受到政府计划的严格控制,人根据可支配收入和商品价格选择消费品的自由非常有限,延迟消费和强迫替代消费现象普遍存在。个人收入水平极低,在满足基本生活以外,几乎不可能有多余的收入在储蓄和当前消费之间进行选择。并且,计划经济的金融体制也使得个人不可能靠借贷进行消费,消费者行为只能是即期的。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平均化和消费同质化成为那个时代居民消费的主要特征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当时的社会认同和阶层地位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家庭出身和政治地位来实现的,人们对消费品的关注还主要集中在其使用价值上。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经济水 平和收入的提高、消费产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71d14ed19e8b8f67c1cb9a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