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3-02-15 18:37: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欢迎阅读!
村落,传承,振兴,乡村,背景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以国家事业全局为核心在十九大会议上提出的,其中的主要思想是要对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变化特点以及现代化的建设规律进行深度化的把握,并且要逐步实现农村地区的农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再者,要紧抓三农工作也是此次会议上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点工作,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重点。提出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使得乡村经济得以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能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且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要以农村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为依托基础的。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

1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1村落建筑文化的日渐消融

村落作为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居住场所,是人们生息繁衍、世代传承之地。在传统村落中,村落格局与建筑无不处处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智慧与文化理念。传统村落建筑中独特的区域特色与文化气息,是村落居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获得智慧结晶,其中隐含大量的历史痕迹与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国家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能力。受社会潮流的审美影响,村落居民普遍认为传统建筑不符合潮流发展趋势,在新房建造或是老屋改建过程中往往依照现代的审美眼光去建设,使传统的村落建筑逐渐被破坏、被取代,村落的建筑格局、建筑风貌遭到严重的破坏。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正日益消融,是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工作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1.2村落民间技艺的无人传承

民间技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技艺术法,承载着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地方特色。长久以来,这些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都深受人们欢迎。民间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不可估量,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受社会潮流影响,村落居民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不满足于农村的生活,外出打工以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与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由于村落中年轻人才流失严重,老一辈的民间技艺传承人难以找到合适的传承人选,民间技艺的传承面临尴尬的局面。价值观念的转变,让年轻人更为注重经济利益的得失,民间技艺的表演限制于乡村落后的经济水平,微薄的收入更是难以传承的根本原因。在现代农村中,出现了村民积极外出追求新生活,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环境,而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民间技艺难以传承,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1.3村落传统文化的遗失

村落文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文化中的非物质遗产部分就是传统村落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即村落居民的语言、生产生活活动、民俗活动、宗教节庆等方面。在传统村落中,旅游开发已成为必选的发展途径,传统村落独特的地域特色与人文价值成为旅游开发的独特卖点。为吸引游客,获取更大利益,在村落文化真实的场景表演中,村民增添了大量虚假内容作为卖点博取游客注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抛之脑后。大量虚假元素的添


加,使传统文化失去了本真的魅力,完全沦为了商业性的表演。 2乡村振兴战略中村落传承的实施对策

2.1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乡村振兴基础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从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村民生活条件为第一要义。首先,应当重视水电路气房的建设,实现农村均衡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农村交通和道路建设,并降低交通费用,提高交通质量;其次,改善农村自来水质量,保证人民较高水平的基本生活质量;再次,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并通过建设乡村休闲娱乐设施,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最后,通过加大电网建设和日常维护,以提高村民用电质量和用电安全。 2.2建设农村特色产业

农村应当将当地资源充分利用,并发掘自身乡村特色,从而建设特色化农业产品,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础。比如,我国云南省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应当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积极推动农业振兴。同时,乡村的产业发展应当科学定位和规划乡村特色,并结合市场对该地区乡村特色的优劣进行分析,以有效建立农村特色产业。可以通过阶段目标的形式,不断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并通过大力推广和宣传农业特色,使乡村特色带有独特的故事印记,并通过故事便于记忆和传播的特点,使得乡村特色深入人心,从而有效推动农村振兴的发展。

2.3实现异地城镇化及就地城镇化的有效结合

城镇化的建设应当在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引导下进行,并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不能盲目进行地域迁移或造城运动,导致城镇化的初衷被忽视。另外为了实现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的结合,需要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一方面,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异地城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积极投入资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产业支持和人才支持,推动就地城镇化的发展。

3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传播的优化策略 3.1以聚合关联、分道分众促进传播深入化

为切实克服碎片化、浅表化、断裂化的传播缺陷,应着手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运用主题图等信息组织技术将村落文化各要素关联聚合,以知识图谱、文化地图等形式呈现;多建设专深型、整合型数据库,全貌展示有关传统村落系统。二是深度诠释文化的内在关联,真实反映和展现村落文化生态,如对传统村落物质遗产中权重很大的传统乡土建筑的形制,在实用、审美、文化意蕴层面进行图文并茂的客观展现与主观诠释;对传统农耕工具与技艺的缘起、时代背景、农耕节气时令选择所蕴含的顺应自然理念、人文关怀精神等进行深层次的讲述,将传统村落文化阐释得更富质感和生动性。三是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数字媒介的传播优势。如网站适宜多量多类、实时更新、全面开放,微博适宜分话题、少量多次、多向联接,微信适宜分栏目、长篇高质、向内聚拢。APP的特点是更加综合、专业,在页面布局、图文色彩搭配、信息传达、启动速度、用户交互、功能键的易用性、提供的服务与内容等方面效果强于微博、微信平台。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应开发更多相关优质APP,将传统村落文化以更具人性化、亲和力、微小的形式展现出来。四是增强分众传播能力,提高受众黏性。各平台可开设定位功能,根据区域差异推送信息。分析受众差异,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和以多种分类方式聚合信息。如通过RSS允许用户订阅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允许用户添加标签便于发现新的主题,使资源按用户认知习惯重新聚合,方便用户检索。


3.2实现异地城镇化及就地城镇化的有效结合

城镇化的建设应当在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引导下进行,并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不能盲目进行地域迁移或造城运动,导致城镇化的初衷被忽视。另外为了实现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的结合,需要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一方面,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异地城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积极投入资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产业支持和人才支持,推动就地城镇化的发展。 4结语

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进行探讨,从总体而言,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以农村文化的建设为其中之一的核心要素。农村文化的建设和乡村振兴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部门协助农村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农村当地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到统筹兼顾,继承农村多样性文化的同时还要进行文化创新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建设提升,积累成果。逐步、稳定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锦,赵正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843109):15-21.

[2]徐学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J].中州学刊,201826109):77-82.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QN20190617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723284eb8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