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在中国山水画布局中的应用

2022-07-19 22:3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太极图”在中国山水画布局中的应用》,欢迎阅读!
太极图,山水画,中国,布局,应用

“太极图”在中国山水画布局中的应用

作者:秦芳

来源:《美术界》 2016年第3



/ 秦芳

【摘要】太极图的种类很多,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阴阳鱼太极图;该图式直观而又简括,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刻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其艺术形式及精神内涵均以黑白相间为载体,以黑白双鱼形成的阴阳分割、“S”形曲线、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中实现形式美和内蕴美的创造。因此,从山水画布局的角度出发,研究太极图在其中的应用,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极图中所揭示的美学思想及规律也是山水画布局中必须遵循的法则。

【关键词】太极图;山水画;阴阳分割;知白守黑;曲线;对立统一

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被西方著名学者贡布里希誉为“一幅完美无缺的图案”①。太极图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艺术天地,反映了我国艺术创造精神和美感意识的特征。近代杰出画家黄宾虹在其画理画法中一再提道“太极图是书画秘诀”②。所以,探讨太极图在中国山水画布局中的应用,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

一、太极图的阴阳分割与中国山水画布局的“知白守黑”

太极图由黑白两条鱼分割而成,形成阴阳相间的造型,生动而深不可测。这种分阴布阳的格局也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即所谓的“知白守黑”。“知白守黑”被认为是山水画布局中的“第一要诀”;其中黑不是单纯的墨黑色,而是指画面中描绘的所有画材;白也不是简单的空白,是指画面中画材之外构成画面气道的空间部分,它们也是构成画面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山水画中,无论是荆、关、董、巨,或是刘、李、马、夏的作品,其画中山石、树木等这些墨黑色总体构成太极图中的阴面,空白处构成太极图中的阳面。而山石的阴面中又有空白,构成阳点;空白处的阳面中又有题款,构成阴点。画面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富于变化而生动自然。所以,山水画布局当中“知白守黑”的具体图示与太极图中的阴阳分割相统一。

在近现代涌现的众多画家当中,有关这一方面研究的大家很多,如黄宾虹、潘天寿、于志学等人。近代的黄宾虹学识渊博,他经过常年写生实践,悟出万事万物无不在阴阳变化的范畴之内,明白阴阳易理与中国山水画布局的相通之处。所以他面对大千世界,在作画过程中心中有阴阳、心中有丘壑,落笔从没有定局。画笔在他手中就像跳舞一样时而从底部开始,时而从上端点缀,时而从中部直接落笔,每次布局都让人难以琢磨,却依旧能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天地宽。又如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提道:“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为主色。诗云:素以为绚兮。”“墨为五色之主,然须与白配之,则明。”“黑白二色,对比最为明豁。黑无白不显,白无墨不彰,故水墨之画,更不能离白色之底也。”“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五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③从以上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从创作到审美,“知白守黑”的阴阳原理被世代画家所重视和遵循。

二、太极图的“S”形曲线是中国山水画布局的主旋律

太极图中,两鱼相逐形成的“S”形造型给人以视觉上的回环旋绕,虚实、动静的结合使之趋于平衡,循环往返、生生不息。在中国山水画中,“S”形曲线在布局中的地位就好比是人体中的血脉、神经,贯穿于整幅画面,其曲折的运动感赋予了画面旺盛的生命力。这个特征,自绘画产生以来就一直沿用。“S”形曲线在山水画布局中的应用不同于西方风景画,中国山水画


多采用散点透视,即画面中没有一个固定的视觉中心,画家采用游离的视点去观察对象,画面注重起起伏伏的变化与开合,按照“S”形曲线的走势,注重画面四边四角的虚实处理。一幅作品要想达到平衡,必须先打破平衡,再去追求平衡,这样画面才会空灵而有变化。

在构图十分复杂的山水画中,不但有整幅画面的山势成“S”形走势,而且每个局部也都应用了“S”形造型。山水画中画山讲究山的龙脉,它关乎着整幅画面的布局和意境。一幅画的气势正与不正、立与不立,关键在于对主山脉络的把握与塑造。山有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其主峰往往以“S”形曲线贯穿于整幅画面。大势把握以后,再在画面中营造小的“S”形曲线走势,包括一块或一组石头的走势、一棵树的姿态、树枝的穿插等。无论描绘什么样的对象,“S”形曲线造型始终是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富有节奏、变化和韵律,但小势要始终服从于大势。如北宋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画面中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山石错落相间,层层推进,绕成一个“S”形曲线,构成画面一个大的走势,气势宏伟;树枝采用蟹爪枝,其造型更是变化弯曲,夸张地表现出寒林枯枝的韵味;山川间的溪流、云雾,缭绕迂回,形成大小不一的“S”形曲线错落在山川当中丰富画面;整幅画面结构回溪断崖、云烟变灭,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山水意境。

三、太极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国山水画布局中的体现

古人语“一阴一阳之谓道”④。太极图中的阴阳揭示了宇宙万物所包含的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规律,以及宇宙万物在这种对立统一规律中的不断生成、存在与发展变化。这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独具东方韵味的传统美学思想。这些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山水画布局中,除了以上所说的黑与白的处理,还包括主与宾、大与小、动与静、倚与正、疏与密、聚与散、隐与现、藏与露、简与繁、长与短、淡与浓等之间的关系,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反映出山水画在布局中所追求的朴素的辩证法。所以,掌握和运用好对立统一规律是解决山水画布局规律的关键,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画面中表现出无限的意境。

在古今画论中,有关对立统一规律在山水画布局中的应用多有研究,如清代方熏在其《山静居画论》中论道:“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⑤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写道:“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

也。”⑥所以,山水画的所有构图原则均源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构图没有定局,只要合情合理就足矣。

结语

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作为太极哲学极其确切的图解,虽然并不是从美学的角度去创造,却保持着与艺术相通的美学思想。以上所谈到的太极图在山水画布局中的应用规律,还应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灵活掌握太极图式中的阴阳分割、“S”形曲线以及对立统一规律在现当代山水画中的应用,不应拘泥于已有的固定模式。在绘画实践中,通过深入生活,在大自然中学以致用,深入研究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文化修养,借古以开今,创作出不同于前人,而又具有东方韵味的作品。

注释:

①[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②黄宾虹.黄宾虹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




③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④任法融.道德经释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⑤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⑥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秦芳,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764cf8025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1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