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偶像崇拜德育论

2022-08-24 17:00: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偶像崇拜德育论》,欢迎阅读!
德育,崇拜,偶像,大学生

大学生偶像崇拜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精神文化需求提议多元,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已从对以政治人物为主的生产型偶像的崇拜转变为对以文化人物为主的消费型偶像的崇拜。社会同质性的消解使偶像崇拜不再是社会统一的意志,而逐渐成为个体自身的需求,大学生对偶像也有了自主的选择,从而呈现出偶像崇拜的多元化趋势。偶像崇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少人认为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会产生消极影响。然而,青少年偶像崇拜所带来的教育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发挥这独特的德育功能。应该对偶像崇拜现象加强德育引导,通过将偶像榜样化确立偶像教育新模式,从而充分挖掘和体现偶像崇拜的德育价值。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动因

现代化的过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的过程,在这宗冲突中形成的大学生的现实人格有如下特征:1在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上,公民意识形成,崇尚自由、民主,讲究公平、效率,渴望获得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个人成就意识渐增;2)在个性心理品质上,乐观、活泼、充满激情,自主性、独立性逐渐提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惰性、依赖性和冲动性;3)在行为趋向上,追求时尚,标新立异,喜欢刺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时表现出对传统、政治、长辈的逆反性。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

回顾改革开放之后的“偶像崇拜史”,人们难以忘怀的恐怕是诸如“某中学生模仿F4成立了校园“春秋五霸”16岁女生因母亲不给买偶像张国荣的CD而自杀身亡”“杨丽娟苦迫刘德华,父亲绝望跳海身亡”等负面事件。事实上,盲目的偶像崇拜,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盲目的偶像崇拜,会阻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缺乏独立精神,甚至迷失自我本性。二是盲目的偶像崇拜,会妨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盲目的偶像崇拜,会导致审美趣味的低俗和肤浅的倾向、逻辑理性能力下降和文化素质的降低。四是盲目的偶像崇拜所带来的狂热和极端,使大学生增加经济负担,陷入情感旋窝,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偶像崇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学校教育的分离。第一,以媒介包装炒作的明星作为偶像的崇拜效应,其合理性背后包含着肤浅和粗俗,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素质、趣味水平的降低。第二,偶像崇拜现象的滋长,导致学校主流文化影响力的消解,进而对大学生三冠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第三,部分大学生对偶像的狂热崇拜已经成为一种不理性行为,严重危害个人和社会有机体的健康。偶像崇拜是一种社会交往,与之相对应的理智特征包括选择认同、情感控制、行为节制等。

盲目的偶像崇拜固然有消极的一面,然而适度和理性的偶像崇拜的积极一面也被学者研究和关注,有些学者因此提出“偶像教育“偶像——榜样教育”等新概念,强调要正视偶像崇拜的正面效应。具体来说,适度和理性的偶像崇拜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偶像崇拜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陶冶和丰富大学生内在精神世界。2.偶像崇拜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青少年能充分认识自我,展示自我。3.偶像崇拜有助于大学生宣泄情绪,使获得心理抚慰,促使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4.偶像崇拜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奋发上进,为大学生提供成长的精神动力。

三、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追求重在引导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传媒尤其是新兴媒体的监管,督促媒体在引领社会风尚的同时自觉承担起社会批判的责任。学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则应重视学生的思想追求,重在引导,并在学校自身的改革上下功夫,促使学生健康成长。1.以现代化的视野深化德育改革,在偶像崇拜利弊共存的情况下发挥大学的正向功能。因此高校首先必须树立开放理念,以现


代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改革德育工作。在德育内容上,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又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容;既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教育,又要渗透各种现代道德理论,剖析各种社会问题和包括偶像崇拜在内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甄别、扬弃、重组,正确对待心中的偶像。2.应该大力开展心理健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健康人格的塑造中正确对待偶像崇拜。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引导。当前我国搞笑虽已普遍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但心理健康教育仍差强人意。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情感、意志、性格等,这就要求高校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个性的优化,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把对学生的教育切入到健康人格的塑造中来。3.普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在媒介素养的习得中理性对待偶像崇拜。搞笑应普遍性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把对真善美的最终追求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通过对媒介素养的习得辨别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符合偶像和现实偶像,促进偶像崇拜的理性回归。4.深入开展社会时间活动,促使大学生更快地成长、成熟。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学校教育的有限领域,让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体验现实生活,从而引发学生对自身历史实名和社会责任的理性思考,摈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弱化偶像崇拜心理,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偶像崇拜的德育价值,要在偶像的“榜样化”方面下功夫,而要实现偶像榜样化,可以通过一下几个途径来实现,淡化偶像光环,引导多元崇拜;寻找偶像亮点,解析成功之路;开展偶像批判,摒弃盲目崇拜;剖析偶像人格,凝练学习方向。偶像崇拜作为年轻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其德育价值理应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释放。要按照榜样——偶像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拓展榜样教育的新空间,教育引导青少年淡化偶像光环,化偶像为榜样,社会学习的方式来看待其崇拜对象,这样她们的偶像就很有可能被榜样化,为自我成长的坐标任务。

大力挖掘学校德育资源,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教育践中是完全可行的。而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信仰,才能可能辨别明星个人和行为中的优点和缺点,做到“有所学”“有所不学”,从而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平衡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857aee8910ef12d2af9e7e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