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的医疗作用问题

2022-04-09 22:0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健身气功的医疗作用问题》,欢迎阅读!
气功,健身,作用,医疗,问题

健身气功的医疗作用问题

荐,尚研研,李小青,张一和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上海 200030



关键词:健身气功;医疗气功;医疗作用;疗效标准



摘要:健身气功被中国正式列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为群众性健身气功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健身气功开展的历史不长,在推广和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经验,就健身气功的医疗作用、健身气功的适应症、健身气功疗效标准等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观点,文章为健身气功的推广、发展和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和疾病防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份。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初来源于古代的静养以及导引吐纳。古代所谓静养,即调心入静;导引,即类似保健体操;吐纳,即类似呼吸体操,千余年的实践反复验证着气功对于慢性疾病良好的康复效果。气功能增强修

[1]

习者体质,提高智力,充分发挥其潜能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气功功法的基础上,组织编创了“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4套健身气功。20033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健身气功列为我国正式开展的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为群众性健身气功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套健身气功契合中医养生学思想,在心理上能调节改善修习者的心理状态,在生理上能增强人体脏腑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病抗病及抗衰老的能力,并能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病。4套健身气功功法习练安全可靠,简单易学,姿态优美,对场地的要求不高,适应于不同的人群锻炼,对中老年人强身健体尤为适合,所以在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大力推广。

然而,健身气功成为新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历史并不长,在其推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厘清有些问题,才能使健身气功科学地发展。兹将健身气功现代科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供对健身气功发展感兴趣的同道探讨。

1.关于健身气功医疗作用问题

传统气功包括吐纳、导引、静坐等方式,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气功运动的特点是修习者在教练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锻炼而恢复健康。练功时修习者意识处于宁静、愉悦的状态时,体内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会随之变得协调,通过长期坚持锻炼,可起到强体健身、防治疾病的作用。气功通过三调来促使气机协调,以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可以说气功就是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生理功能变得协调,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为气功调身、调息、调心三调操作的作用方式是从机体功能的调节入手的,所以气功运动重在功能状态的调整,其作用以治疗功能性疾病见长。

中国传统的气功内容,兼具防病和治病两种作用,严格来说,包括了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两大内容[2]。由于气功疗法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自行练功,患者从学习气功到取得疗效需要有一个过程,故气功疗法主要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长期的实践经验证明:气功疗法属于心身锻炼方法,是主动调控心身的生理病理过程,因此心身疾病可首选气功疗法。目前常用

1


气功疗法治疗老年病,效果也非常显著。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卫生环境的改善,中国人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寿命不断延长;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心理问题也日趋增多,老年病和心身疾病的流行给气功疗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在中国目前“未富先老”的国情条件下,气功疗法以其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经济实惠等特点,对提高国民素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全民气功健身运动防治疾病很有必要。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气功学,由于受到法轮功的干扰,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在国人中的推广宣传不够,造成国人对气功疗法的认识偏差,严重阻碍了中国传统气功学的发展。而目前仅开展了健身气功的推广工作,而医疗气功却陷入轻视和放任自流的地步,使气功陷入了徒具健身而缺乏防治疾病作用的尴尬地步。

气功作为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是防病作用和治病作用两者兼而有之的,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比较模糊,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难以截然分开。在目前仅倡导健身气功,医疗气功未能有效开展的情况下,健身气功可以也应当包含医疗作用在内。患病的修习者可以通过练习健身气功来改善疾病的症状,那么健身气功的适应症是什么呢?

2.关于健身气功适应症问题

中国传统气功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气功流派和方法。每种功法都依据目标和原理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适应症,如果不明确修习对象,辨证施功,则容易出偏差。如适应青光眼病的功法,显然不适应病后虚弱的人群习练;而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患者的修习功法、同样对高血压病肾精不足证患者的修习者不会有效。因此,每一种功法都有其适应症和不同的适宜炼习群体,不能千篇一律。

不仅仅是不同的功法,同一种功法内的不同姿势,也具备不同的锻炼效果,以健身气功中的“五禽戏”为例,“五禽戏”的动作,随着模仿禽兽的动作不同,动形、调息、意守的部分即有所不同,所取的作用亦有所区别。虎戏意守命门、内壮真元、增强体力;鹿戏沟通任督二脉气血,具有益肾强腰之功;熊戏调和气血,有助于增强内脏器官功能;猿戏意守脐中,形动神静,使肢体运动迅速轻捷;鸟戏又称鹤戏,意守气海,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五禽戏”的每一个动作各有侧重,但全部练完,又是一个整体,具有宁心神、增体力、调气血、益脏腑、通经络、活筋骨、利关节等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编创的4套健身气功,在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气功功法的基础上,选择经受长期历史检验的“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4功法进行推广,只有明确了“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4套功法的适宜练习人群,才能更好地将4套健身气功进行研究、交流和总结推广。

此外,关于健身气功的适应症,我们认为有如下几个问题应该进行讨论来加以明确: 2.1气功疗法的适用范围与其作用机理、治疗方式有密切的联系。由于气功疗法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自行练功,患者从学习气功到取得疗效需要有一个过程,故气功疗法主要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那么,疾病患者如何练习健身气功才算恰当?在练习的时间、节奏、频率方面是否要作出规定?

2.2气功运动重在功能状态的调整,其作用以治疗功能性疾病见长。健身气功是否也适宜于功能性疾病?如果适宜于功能性疾病,那么功能性疾病是否为健身气功的唯一适应症?器质性疾病患者能否练习健身气功?练习效果如何?

3.关于健身气功疗效标准的问题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

2


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明确了人的年龄与生理机能的关系;中国传统养生学非常重视实修和验证,所以有许多练功效果的记载,也留下了许多以中医学“从外揣内”为诊断思想的从形体特征及外在功能判断内部脏腑功能和衰老的经验。如从形态改变、诸窍

[3]

不利、神志变化、血脉异常、适应能力及抵抗能力下降、阴痿等方面检测衰老。但我们应该看到:个体生命的长短与先天禀赋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有大量历史流传的经验和文献资料,但个体的差异性很大,无法与文献资料相吻合而形成统一的标准,也无法用文献记载的标准对气功的疗效进行评价。因此,如同中国传统养生学一样,也遇到了阻碍其研究和交流的瓶颈,即如何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即客观检测指标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阻碍健身气功研究和交流的瓶颈问题,我们设想了如下几点措施: 3.1开展调查,制订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指数

建议组织专家和专题会议进行论证,通过大样本的抽样调查,对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从形体和心理方面进行调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标准。此措施不仅对推广健身气功有益,而且可以为政府部门全民素质提高及医疗保险制度的决策提供依据。

3.2建立健身气功体质数据库

依靠气功的研究单位和社区组织,建设一支专业的教练辅导员队伍,加强对全体国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依靠科学和实效把各种邪教气功占领的阵地夺过来;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健身气功的测试工作,跟踪练功群众的各项身心指标变化,科学分析,以建立健身气功体质数据库。

3.3借用国际通用客观指标进行研究

在目前尚没有确立和制定检验健身气功效果的标准前,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出面,从国际通用检测量表和客观检测项目中标准借鉴选择一些项目,如生存质量量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和各种心理学量表,以及免疫学生化指标检测等,作为检测健身气功的疗效指标,以增强健身气功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继而达到推广健身气功运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嵘,秦竹,楚更五,.从现代心理治疗及气功养生学再认识中心心脑功能[J].中医药学,2004,22(6):1031-1034.

2、文正.普及、发展气功的意义、价值作用之我见[J].中国气功科学,2000,7(12):5. 3、孟景春.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2-44.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85a18bcde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