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

2022-05-07 03:52: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端午习俗》,欢迎阅读!
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据说在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宰相宋璟为了讨好皇帝,“五”字的讳,“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端午节的由来可谓众说纷纭,过节方式也是各有不同。普遍接受的起源之一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也借此以各种方式为来日祈福;随着社会进步,借端午之际举家团聚也正成为一种时尚。

过去,老济南人过端午节要比今天热闹得多。

临近端午,先是许多乡下人挑着大捆的艾草来到城里,沿大街小巷吆喝叫卖。艾草具有一种奇特的芳香,这种香味具有驱蚊虫,净化空气的功效。所以,人们一到端午就将艾草挂在屋檐下,插在门上,还有的人家放在床铺底下,用于避邪驱赶蚊虫。有的小贩把艾草编成老虎的样子,人们买来挂在家中,这是因为人们认为虎乃百兽之王,可以克制“五毒”。

老济南的再一个端午风俗就是用艾草煮鸡蛋,据说吃了可以明目。 在主妇们忙于煮粽子和艾鸡蛋的同时,其他的人也不闲着,他们在忙着挂艾。艾散发着浓烈的香味,在中华传统观念中,艾不但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还代表着辟邪驱毒,招纳百福。因此,长久以来,挂艾一直就是民间重要的端午习俗。老济南人挂艾是有讲究的,并不是随便把艾枝往门窗上一挂就了事。其中最讲究的,是挂“艾虎”———“艾虎”,就是剪裁成老虎形状的艾制品。挂完艾枝,接下来是画门符。画门符,就是把人们心目中的五种毒虫,即蝎子、蜈蚣、毒蛇、壁虎和癞蛤蟆的形象做成门符,然后贴在门板或门楣上。在老济南人的意识中,画门符意同挂“艾虎”,也是为了健康平安,预防瘟疫。画完门符,跟着还要洒雄黄酒:庭前屋后,院里旮旯,鸡舍狗窝,凡是人能触及处,都要淋洒上一些雄黄酒。雄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老济南人端午淋洒雄黄酒,显然还是为了辟百邪,保安康。

给孩子身上戴香囊,系五彩丝线,穿五毒肚兜,戴虎头帽,也是济南端午节的习俗。香囊是用丝绸等做成粽子、鸡心、葫芦樱桃、桑葚以及小猴、小虎等形状的小包,里面除了装些朱砂、雄黄、苍术等,还要装上香草。将不同形状的香


囊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据说戴在孩子身上能起到避邪避瘟疫的作用。香囊戴到端阳正午时,就把它扔掉,谓之“扔灾”。

五彩线是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揉搓而成,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五彩线象征五色龙,据说系上五彩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还可以长命多福。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彩线,系线时,孩子不能随便开口说话。

肚兜是贴挂于胸腹间的内衣,用以暖腹避寒,防虫叮咬肚脐。端午时,大人往往给孩子缝个“五毒肚兜”或“老虎肚兜”,上面绣着蝎子、蜈蚣、蛇、蜥蜴、蟾蜍等图形,以避瘟气,驱毒虫,祛灾防病。

与全国各地一样,每逢端午,济南人家家户户吃粽子。人们把买来的粽叶和米、枣等一起包成三棱形,用五彩线系紧,放在大锅里煮熟,有些人家直到今天还是这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89fb83ecfc789eb172dc8b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