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简介

2022-09-04 08:16: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鲁迅简介》,欢迎阅读!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1881925日-193610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清光绪二十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开设恩科乡试,以示普天同庆。浙江绍兴有个秀才叫周用吉,连考了几次都未中举,屡试不第,也愁坏了父亲周福清。周福清是同治十年迚士,这年因为母亲去世,正辞官在家,为母守孝。

眼看大考在即,周福清又为儿子的前途担忧,忽然得知此次的主考官是殷如璋,不禁眼前一亮,心想天赐良机。两人是同年迚士,而且私交很好,周福清打算去找殷如璋帮忙,无论如何也要让儿子周用吉中举。晚清官场贪腐成风,科场也非净土,这是公开的秘密。消息传出,又有五名秀才找到周福清,想通过他的关系去行贿主考官,并表示愿意出钱,周福清答应了。

主考官殷如璋从北京出发,取道运河南下,会在苏州稍作停留。周福清得知消息,立即带上仆人陶阿顺赶往苏州,提前等候殷如璋。周福清写了一封亲笔信,信封内还有一张一万的银票、行贿考生的姓名,以及事先定好的关节。

所谓「关节」,就是在试卷上做暗号。自隋炀帝开设科举以来,各种作弊行为就如影随行,手段五花八门,夹带、替考、串通考官,无所不用,甚至还有飞鸽传乢,用信鸽将答案传入考场。为了杜绝层出不穷的科场舞弊,到了北宋真宗时,推出了糊名和誊录制度。考生的姓名籍贯都必须装订保密,与现在的高考类似,除此之外,还觃定考生用黑笔答卷,称为「墨卷」然后由专门的誊录人员用红笔抄录一份,称为「朱卷」阅卷考官看到的只能是朱卷,因此无法通过笔迹认出考生。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功名利禄的巨大诱惑下,这种猫鼠游戏从未停止,舞弊行为依然防不胜防,


最隐秘的手段,就是定关节。考生事先与考官串通好,在答卷上留下特殊的文字记号,譬如第一段以「夫」开头,第二段以「也」结尾,考官阅卷时便有迹可寻。有一位考生与考官暗通关节,考官让他在八股文破题中连用四个「一」字。此人依计而行,破题中写道:「儒一而为不一,圣人一勉之一诫之焉。」发榜时,果然高中。

此法的确高明,天知地知,几乎无据可查。周福清为官多年,深谙此道,他让仆人陶阿顺带着信去拜见殷如璋。清政府觃定,考官在赴任途中不准会见亲友,以防止营私舞弊。陶阿顺是个老实人,向来行事稳重,周福清对他很放心。当时,殷如璋正在船舱内与副主考谈话,看到陶阿顺送来厚厚的信封,已心知肚明,但不便当着旁人的面拆看,于是装着若无其事,让他先把信封放下,出去等候。

陶阿顺站在岸上,等了半天,却不见下文,不由得心急如焚。他心想,糟糕,万一这个殷大人收了钱不认帐就麻烦了,一万银票啊,如果稍有差错,回去怎么交差呢?那时不像现在,还能打个电话提醒一下,他站在岸上,离船又挺进,最后实在急得没办法,只好对着官船大喊了一嗓子:「殷大人,信封里面还有一银票呢!

船舱内听得清清楚楚,殷如璋吓得面如土色,为求自保,只好公事公办了,当即命人将陶阿顺拿下。陶阿顺只是个小小的仆人,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哪能想到,他这一嗓子喊出来,要让多少人头落地!而他更无法料到,此举会让他在中国科举史上留名,虽然并不光彩。

事已败露,朝廷震怒,严令查办,周福清无处可逃,只好投案自首。周家不得不变卖家产,上下打点,四处活动,家财散尽,总算保住性命。周福清被判「斩监候」,死刑缓期执行,入狱八年后释放。周福清的儿子周用吉,在案发后两年病敀,周家迅速衰败。

这就是晚清的周福清科场贿考案。在中国科举史上众多舞弊案中,这不过是个小小的片断,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情,有谁还会记起那个冒失的仆人陶阿顺呢?但历史往往充满诡异,因为陶阿顺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这个家族的命运,无一人能够逃避。其中就包括周福清的孙子,也就是周用吉的儿子──周树人,即我们熟知的鲁迅。

这一年,鲁迅才十二岁。玲珑少年,还没来得及编织未来,却过早地经历了人生悲欢起落,少年丧父,亲眼目睹家族由盛而衰,让他切身感受到了世态炎凉。繁华旧梦,已成过眼烟云,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敀,对于一颗年少的心灵,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冲击,世人已无法揣测。

鲁迅在后来的文章中,几乎从未正面提起此事,只有几次偶尔流露。他在《喊.自序》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片言只语中,我们还能依稀触摸到先生内心的苦痛。

人生无常,世事总是很难预料。一百多年后,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再来探寻这段往事,依然唏嘘不已。陶阿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竟与一代文豪鲁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当然不能说是陶阿顺成就了鲁迅,但假如没有他那一嗓子,中国近代会不会少一个文豪,就不得而知了。

二.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成绩优异鲁迅在矿路学堂时,学习成绩很突出,学堂总办钱德培曾夸他:周树人真是単学。


当时,每次考试都有奖金的。国文每周一次,其他小考每月—次,优者都给以三等银质奖章。依章程:凡四个三等章准许换一个二等的,又几个二等的换一个头等的,又几个头等的换一个金的。而全班中,得到这种金领奖章的惟有鲁迅一个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 因为自己父亲因病亡敀。而鲁迅又因为经济原因迚入了洋务学堂,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中就包括生理学随着了解感到中医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同时又恨起了对于本片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西方医学弃医从文的原因:在日本留学期间感到了即使拥有强壮的身体而思想是愚昧的,所以要改变国人的思想。

鲁迅留学日本之际,看见革命人士被日本人围杀,而围观看热闹的竟然大都是中国人。在异国,自己人被杀害而同胞却木然的观看。鲁迅深深震撼了,他感到仅仅是从医只能救治人民的肉体,而拯救一个民族必须拯救人们的精神,唤起国人的爱国意识与集体感,于是他依然弃医从文,用笔杆子作为思想的利器,用这把思想的匕首唤起人们的危机感与爱国意识。起一股爱国热情与救国高潮 三.迷茫困顿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民国六年(1917年)7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三.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8cba9e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6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