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2023-03-06 22:23: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欢迎阅读!
苏州,博物馆,分析,设计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建筑、建筑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的轴线、院落布局以及贴合环境的设计手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体现。新馆成功的将现代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现代性融合下的创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成功将现代社会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时代化融合下的创新。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由贝幸铭及其事务所设计。新馆最终选址在苏州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基地环境,不论对建筑师、还是对于生活在古城的居民、甚至对苏州古城的整体风貌以及基地周边的原有环境都是一种考验。当查阅了关于贝老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相关资料、报道后,对于贝老贯穿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整体观、自然观、发展观甚是敬佩。而这种反映在旧建筑改扩建设计中的尊重、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的理念正好映射出作为东方建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2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在苏州博物馆的顶端加入尖角。因此又带有了些许欧式风格元素。但是在中间的镂空墙上又一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气息。




所以经过改动的博物馆,又有中国元素。又有西方气息。充分展示了国际设计大师的艺术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由于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

2.2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

2.3环境设计从新馆设计中,我们首先可以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所有的组织,则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在水面处理上,从博物馆大门进去,从八角形中央大厅后往西走,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一座曲折的石桥将水面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空间,为了使死水变活,将北墙西北一角设计得细水潺潺,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而为了增加水面的情趣,在水面上种植了睡莲。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八角凉亭、竹林等无一不体现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当众多国际著名设计师在中国做项目时,却在认真地研究“本土化”。现代设计若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特征,必定要从环境、建筑布局等诸要素中寻求传承与突破,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成功体现出了两者的融合,希望这种设计创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考,有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937f80132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