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儒道佛的生命智慧

2023-01-03 09:2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儒道佛的生命智慧》,欢迎阅读!
儒道,社会学,智慧,生命





所在院系 文化产业学院 专业班级 2014 会展经济与管理1 姓名学号 黄承杰 任课教师 应莉雅__

提交日期2016615




1.什么是儒道佛的生命智慧

佛说: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些都能体悟,发起菩提心,这个就是生命的智慧。活在当下世界里,不要去怀恋过去,执着现在,幻想未来,就是智慧的表现。慢慢去体悟学习,阿弥陀佛,祝福您吉祥如意。准提心脉善嘉幢分享。

儒家认为人的生活是快乐的,人生是幸福、美好的,主张“自乐其乐”、“乐知天命”。孔子就非常乐观,他说:“仁者不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对他的子弟颜回坚持道德修养,能忍受物质生活的困苦,十分赞赏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鼓吹安贫乐道的思想。孟子主张“与民同乐”,并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意思说应以家庭成员健在,个人内省不疚和教育天下英雄俊才为快乐。宋代儒者周敦颐据孔子的“乐以忘忧”和颜回的“不改其乐”,提出“孔颜乐处”说,并把它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幸福。

道家主张人的生活应以顺从、符合本性为原则,凡合乎本性的生活是有价值的,不合乎本性的生活是有害的。老子反对过分的享受,强调多欲的害处,提倡无欲、寡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知足知止,满足现状,不要有更多的企求。庄子也讲无欲,“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欲望情感是伤性害德的,应当涤除。《吕氏春秋·本生》认为对于声色滋味,“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因此,既不能纵欲,也不能抑欲,而应当适欲。“由贵生动(适欲)则得其情;不由贵生动(纵欲)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淮南子·原道训》以主体感受的是否适意为判断生活意义的尺度,文说:“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吾所谓乐者,人得其得者也。夫得其得者,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这是说,人生的乐或悲以是否自得为准则。又说:“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乐与不乐完全是主体瞬间的不同感受,是相对的,而超乎乐与不乐的“无乐”则是永恒的,是“无不乐”,“极乐”。道教发展了道家思想中的极乐观,进一步以生为乐,以死为苦,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死。然而道教并不是以普通的世俗生活为乐,而是主张超脱现实生活,排除世欲享乐,出家入山修道,通过特殊的宗教生活方式,以求成仙,永享快乐。

儒道佛都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态度,他们不同的人生哲学实现着互补:儒家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主张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并协调各种关系来实现“内圣外王”;道家则以退为进和法自然的态度以实现长生成仙或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若避世不成,则有佛家的万法虚幻,唯心净土,即心即佛,及天堂地狱的轮回报应说给人以赏罚惩恶和摆脱生老病死现实苦难的精神安慰。



2.儒道佛生命智慧的社会学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其价值本位的内省型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有着多种文化在价值层面上的理解与宽容,同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个民众对各种文化所确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断认可和趋同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99a3838b9f3f90f77c61b8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