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金融与农村信用社改革

2022-05-17 23:50: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非正规金融与农村信用社改革》,欢迎阅读!
非正规,信用社,农村,改革,金融



非正规金融与农村信用社改革

当前,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异常活跃,本文指出非正规金融兴盛是与其内生优势分不开的,提出农村信用社要使自身更具活力,就应该借鉴非正规金融的可取之处,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标签: 非正规金融 优势 农村信用社 改革

一、非正規金融的兴盛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呈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一方面存在发达而富有控制力的上层结构农行、农发行、农信社等正规金融;另一方面存在分散程度高的下层结构自由借贷、合会、钱庄等非正规金融。



温铁军(2001)对东中西部15个省份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IFAD(2001)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金融市场的4倍。张胜林等(2002)50家个体工商户、50家私营企业、200家农户的调查发现,非正规借贷率分别为82%94%24%。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3年对安徽6个县18个村的217个农户的问卷调查表明,在样本农户524笔借款中,没有一笔借款来自商业银行;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借款84笔,仅占16%;而民间借贷占79%。农业部农研中心农村定点观察站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农户户均借款来源中,来自银行及信用社的贷款只占26%而来自私人的借贷则占71%。四川社会科学院郭晓鸣(2005)对省内4个县17243个农户的问卷调查表明,通过农村信用社和私人借贷方式借款的比例分别33.5%66.5%李子奈(2006)通过对3000户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指出,农户从正式渠道获得的借款总额占所有借款总额的27.2%,非正式融资渠道占到所有借款总额的71.8%。可见,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已相当活跃。有学者甚至认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已不是农村信用社,而是非正规金融。



二、非正规金融的优势

1.内生性与基层性。农村非正规金融内生于农村经济,是人们因顺形势,自发创造出适合自己需求的金融制度和工具。内生性决定了非正规金融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另外,非正规金融的主体都来自于基层,主体的基层性决定了其信息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正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信息对称。非正规金融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乡土社会内生的,借贷活动通常以亲戚、朋友等亲缘、乡缘关系为依托,在一个或远或近的人伦关系范围中进行。贷款人不仅对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还款能力有清楚的了解,而且还深谙借款人的道德情况,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低。



3.交易成本低。较低的交易成本被认为是非正规金融最为重要的一个竞争优势。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所具有的乡土性,使其对借款者的信用和收益状况了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a69d5c60b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