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时空意象

2022-04-28 20:1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里的时空意象》,欢迎阅读!
意象,唐诗,时空

有一首诗,以“孤篇盖全唐”,被誉为最美的唐诗,那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它的美丽如同诗的名字一样浑然一体,让我舍不得节选,非得一气呵成地通读下来,才能体味诗中那绵绵不绝的气势。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是一曲由春江、鲜花和月夜交织而成的乐章,一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展示了“江水连海平”“明月共潮生”的景象。明月在激荡澎湃的潮水中喷薄而出,仿佛新生的光芒,照亮了水墨般的世界。空阔的江面变得波光粼粼,让人分不清远近,好像一堵闪光的墙立在了面前。月亮就挂在墙的上方,挨得那么近,却隔着天与地的距离。

如此美妙的错觉,怪不得我们的眼睛。眼前见到的只是出海口,事实上蜿蜒万里的长江都同时沐浴在这片清澈的月光中。光的照射和水的折射,让整个空间变得那么干净透亮,看不到一丝纤尘,就连空中飞落的流霜都毫不察觉。此时,曲调开始变得平静而舒缓,就像宛转的流水绕着花团锦簇的江岸,轻轻地拍起水花,想把溅起的水沫留在那片芳香的土地。有了鲜花作伴,江水都变得如此多情。无奈它如何努力,也比不上月光那无处不在的得意——只需轻轻一洒,就能把那些娇艳的花朵全都笼络到自己怀里。风儿推动摇篮,听潺潺的江水唱着小夜曲。

月与江的辉映,江与花的互动,花与月的交融,已是一幅完美的《春江花月夜》画卷。如何让这幅画更加灵动?则需要再添一点人气。并非让热闹喧哗来破坏意境,而是追求“鸟鸣山更幽”的效果。于是欸乃一声,“谁家今夜扁舟子”?烛光一闪,“何处相思明月楼”? 夜航船与望江楼的出现,寓意着另一种时空的对立。移动的船代表着远行,静止的楼代表着守候。原本一起的两个人,因为不同的载体而渐行渐远,直至“相望不相闻”。当离人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时,留守者只能在“楼上月徘徊”。此时的月亮陪伴着她在楼中守候,又同时追随着他在江中航行,他们举头仰望的就是同一轮明月。整个宇宙都被这轮明月的光华包裹着,鸿雁飞得再远也到不了月光的边际。所以,与其想要像月光那样照耀着离人随之而去,不如化作那唯一的明月,静静地等待着,见证时空里的一切。

无论是空间的位移,还是时间的承继,在月光的包容下都浑然一体。没有天南地北的差距,也没有古往今来的界线。“人生代代无穷已”,早就无法考据“江畔何人初见月”,也无处论证“江月何年初照人”。看似年年依旧,实则沧海桑田,以不变而应万变,何须抱怨人生古难全?看似孤月一轮,实则万民相伴,虽形单而影不只,怎生感叹高处不胜寒?这是一种超然的时空意象,也是一种阔达的宇宙意识。

闻一多先生在评论《春江花月夜》时,首次用“宇宙意识”的概念来评述古代诗人的创作。所谓宇宙意识,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世界观,人的行为不能脱离自然规律,但人的意志可以想要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生苦短,但宇宙是永恒的。以有限的生命去对峙无限的时空,必然让人感到寂寞。有着宇宙意识的诗人就经常独自叩天问地,他们很难世俗中找到有同样胸怀的知音。比如屈原,他一口气向苍天,向大地,对自然,对历史发出一百七十三个提问。这些问题都是当时世人未知的,虽然未知却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普通百姓谁会去关注“日


月安属?列星安陈?”谁又敢质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屈原《天问》)只有屈原想要探个究竟。这注定了他要陷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状态。

想象力丰富的诗人,容易产生宇宙意识。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造就了敢于“天问”的屈原。在此之后,这类天马行空的诗人变少了。除了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时发出的感慨外,更多的诗人只会在纷乱时局中患得患失,或是在太平盛世里及时享乐。到南朝梁简文帝时,一种专门描写游宴欢娱和男女私情的类型诗在宫廷里流行开来。它们内容浮艳,辞藻靡丽,声律流转,特别在格律上逐步规范,成为唐诗的雏形。这类诗从简文帝到陈后主、隋炀帝,再到唐太宗,一直都是主流的宫廷文学形式,被称为宫体诗。 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是宫体诗的代表作,所描写的景物和人物都如这首诗的用词一样浓妆艳抹。身为帝王,他的作品没有放眼天下的情怀,一心只关注后庭的胭脂香粉,其结果只能是与他的女人们一起“落红满地归寂中”

唐太宗创作的宫体诗虽然依旧文风华丽,格调上却大气了许多。同样是描写宫苑建筑,“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同样是刻画后庭佳丽,“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帝京篇》)盛世大唐的黄钟大吕就是比亡国的靡靡之音来得震撼。只是这种震撼依旧局限于眼前的雕梁画栋,是对现实场景的夸张描摹,而不是对无限时空的自由遐想。只有当诗人们在逐步改良的宫体诗创作中,重新激发宇宙意识时,唐诗的恢宏气势才如惊涛骇浪般滚滚而来。

闻一多把初唐诗人的这种创新称为“宫体诗的自赎”——“挽住衰老了的颓废,教给他如何回到健全的欲望。”典型的例子有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这首诗极尽奢靡地描绘了长安风情后,才在临近结尾时笔锋一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竟把前面构筑的繁华全部付之一炬。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b2306f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