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名词解释

2022-04-14 03:2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十七年文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文学,十七

名词解释

1.“三突出”创作原则

中国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之一,1968年于会泳撰文提出,受到江青等人的赞同和推广,被称为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三突出指:

1.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2.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3.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2.第四种剧本

主要来源于刘川对《布谷鸟又叫了》的一篇短评,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四种本的成就表现在:

一、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吩咐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二、勇敢地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地干预生活,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代表作有《布谷鸟又叫了》、《还乡记》、《归来》等。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第四种剧本”成了“反动的资产阶级戏剧艺术”受到批判。由于流传时间不长,没出现经典作品。 3.文艺界反右斗争

正当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初步出现活跃局面的时候,19576月,在毛的号召下,开始全国性反右运动,从政治领域波及到文化领域,主要目标是包括文艺领域内的的知识分子们。全国有56万人被定义定义为政治右派,既有丁玲、穆旦等老作家,也有王蒙、流沙河等文坛新人。他们接受批斗,被开除公职,下放劳改。 4.郭小川的新辞赋体

又称郭小川体,郭小川的一个独特创造。为了表达壮阔的思想感情,他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借鉴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

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与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辞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增强了诗的情感,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 5.双百方针

为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扬民主,纠正“左”倾,调动知识分子们的积极性,195652日,毛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26日,陆定一向文艺、科学界人士作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对该方针作了系统阐述。该方针以毛“六条标准”为基线,辨别香花毒草。 “双百”方针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时代政治和知识分子间的紧张关系。知识分子们得到一定自由,文艺界出现了许多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方面的常识性的讨论,文艺创作方面出现了针砭时弊和探索人性的作品。 6.革命样板戏

文革期间,江青一伙在全面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等京剧改革的成果,并连同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 随后现代京剧《龙江颂、》等其他作品也被视为“样板戏”

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 7.根本任务论 19664月,《纪要》首次提出“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根本


任务论)的文学创作理念。文革期间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文艺批评的根本标准。体现了政治对文艺的一贯要求,《欧阳海之歌》是“根本任务论”的代表。 8.《百合花》

茹志鹃195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叙述了一位小战士与“我”去乡下向一位小媳妇借被子的事情,随着情节的发展小战士与我和小媳妇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终以小战士的牺牲为完结。小说叙述与选材的重点在于揭示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纯真之美。

“百合花”实际上是文中印有百合的被子,象征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 9.主题先行论

10.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1950年底,影片《武训传》在全国公映。电影讲述了清末一位行乞农民武训兴学的故事,反应了旧时

代贫农文化翻身的要求,歌颂了武训精神。

最初,影片受到一片赞誉,但不久官方报纸开始对武训的形象进行批评,毛甚至亲自撰文进行批判,

认为电影在宣传封建文化。本来对于影片的讨论成一片批判,认为电影具有反动性并扣以各种政治帽子,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批判运动。

编剧孙瑜、导演赵丹等数十人被迫做出检讨。这次批判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政治运动之先河。 11.《茶馆》

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精品话剧,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

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

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描写戊戌变法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后失败后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的国统区,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局面。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该剧上映后在上映后既有批评也有赞赏,直到1979年第三次公映才被认为是经典。 12.《青春之歌》

杨沫创作的小说,1958年出版,颇为畅销。

小说重点描写了林道静告别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的“旧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是一部知识分子

份子改造的小说。小说也勾勒了其他各种内型的知识分子,他们与林紧密相关,是林人生道路的陪衬与反衬。

小说出版后,批评林道静是小资产阶级。杨沫因此于1960年做了修改,强化了林与工农兵结合、闹

学运的内容。

小说中带有杨沫的自序色彩,杨沫体验书中女性的心灵与情感,使小说具有人情美和抒情美。 13.《团泊洼的秋天》

作者郭小川,写于19759月,此诗是郭小川在四人帮的迫害下进行英勇斗争的真实记录,充满战

斗精神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从描绘秋天景物入手,转而通过一连串深沉发问,表现了对江青一伙的反抗情绪。接着用一

连串排比句式,讴歌战士,充分抒发无产阶级的革命情怀。最后一节用象征手法,寓言四人帮必将灭亡和人民革命必将胜利。 14.《回延安》

作者贺敬之,1956年发表

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热烈。

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增添了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15.《天上牧歌》

作者闻捷,抒情诗集,1956年出版,选辑了诗人从1951年至1955年的主要诗作。有四个组


诗,九首牧歌和一首叙事诗。 反映新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解放后的生活新貌。表现了兄弟民族青年对祖国的忠诚、

投入创造新生活的热望、纯洁坚贞与劳动紧密结合的爱情。 诗作柔和、轻快,大都以对生活画面的描述来抒发热烈的情感。

是一部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反映兄弟民族现实生活的诗作。 不足之处是诗歌的题材范围比较狭窄,有些诗过分追求诗意的描写,情感较柔弱。 16.《关汉卿》

作者田汉,现代话剧, 写于1958年,最初1958年刊于《剧本》,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剧本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 无论从思想深度或艺术高度来看,都堪称戏剧创作中的瑰宝,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是中国话剧史的第一部多幕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b98585f3c1ec5da50e2709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