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

2023-02-21 09:34: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欢迎阅读!
佐藤,静悄悄,革命



《静悄悄地革命》佐藤学

1、主体神话

在欧美小学里,学生是从小声的不甚清楚的发意见起步的,进入初中、高中后,越往上走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意见或表现自己,渐渐地成长起来。与此相对,为什么日本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 造成这一现象有若干原因,诸如班级人数、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程,等等。由制度性约束而派生出来的问题相当多,但是绝不仅止于此。学校(教室)文化,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等,不也是很大的问题吗?可以这样来看:如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地加强以虚假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主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那么造成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就拒绝发言,常常面无表情地坐在教室里的情景,就不仅仅是初中、高中任课教师的责任了,幼儿园、小学的教师也必须对此负责。

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这样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2、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 与主体神话相对是润泽教室

将学生的潜力称之为“被动的能动性” 学生应对教师的语言、教室里同学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一些东西,让这种被唤起来的东西结晶为自己的言语,让自己的这些言语和教材中的内容、和其他同学的言语相互碰撞,在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这种“个体和个体的相互碰撞”不断地产生出来。正因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就是小小的差异相互反响激荡的过程,因学习中需要十分谦虚和密切的关注。这也就是古今文献中,言及学习都追求的“慎学”

作为阅读教学课,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少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很有必要返回到阅读教科书中去,一节课中若干次反复地阅读。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的话,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发言所采取的一问一答的附和不就没有了吗?

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我们在理解人的话语时的“理解方式”,却并非止于理解其说话内容。人与人的交流与计算机信息传递的原理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是否有人认为,只要听到对方回应一句“您所说的事是这样的吧”就算言语相通了呢?

另一种“理解方式”是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样来考虑“理解”的话,是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


3、课程

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在“课程”这一词的英语释义中也有“履历书”的意思。所以,“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即是说,“创造课程”并不是制订“目标”或“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或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而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因此,即使课程在一学年或一学其开始前就准备好了,但从本质上说,它是在一学年或一学期结束后作为“学习履历”而被创造出来的。这样,课程的“独立性”和“个性”也就不过是每天都在追求的“教学”与“学习”的“独立性”和“个性”而已。

“创造课程”可通过三种活动来进行。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

通常的课程设计是“目标、达成、评介”,这种“阶梯型”的课程使有效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变为可能。然而,这促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阶梯型”课程的学习经验必然是狭隘的、划一的,评价必然是简单的、一元化的。

今后,学校教育的单元有必要设计为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程。在这种模式中,要创造这样的学习,即设定作为教学内容核心的主题,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能相互表现和共享学习的成果。

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是和一种挑战,因为它要求把课程的单元放在“主题、探究、表现”的模式中加以设计,而在教室中则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没有答案的学习,而学科性学习是一种有答案的学习。比如:一个单元中表达方式或结构的学习是学科性学习,而单元总结回顾,课外调查等,也就是综合性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c13e69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