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2022-07-20 16:0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梯形,反思,面积,计算,教学

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让学生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上形成一定的推理能力,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此,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联系实际,从猜想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猜想是数学理论的“胚胎”,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导入部分,我先从学生们熟悉的NBA赛场入手,当屏幕上出现NBA球员的场上照片时,孩子们的情绪异常兴奋,精神一下子全集中到屏幕上来了,接着从梯形罚球区引出梯形这一平面图形,这一自然过渡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连接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梯形的面积计算与它的哪些条件有关?这时学生都跃跃欲试,踊跃说着自己的想法。从学生们的现场反应,我发现以生活实际为源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因为学生一旦自发地做出某种猜想,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信息,给孩子充分的猜想空间,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二、分阶式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孩子们的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在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充


分放手让学生们尝试自己去操作,考虑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时提供给每个小组一份学习提纲,提纲的内容分成两部分,从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到只用一个梯形,通过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这两种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逐层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提纲让孩子们有了探索的目标,中下层生在上层生的带动下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提高,在提纲的指引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这一种推导方式,让中下层生的思路变得清晰,线索也变得明朗,不再像以前怕说错觉得没面子,他们有了表达的欲望,很多孩子都争着动手操作或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只用一个梯形经过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种推导方式又大大激发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探索兴致。整个过程大概花了8分钟,孩子们学习的兴致特别高,讨论的气氛很热烈,讨论结束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部分学生还能上台演示只用一个梯形经过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小组合作中改变单一的做法,采用分阶的形式,既让中下层生建立自信,主动参与探索,又调动了上层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给了孩子,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多了时间从中做适时的指导。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多采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带动孩子们的整体性进步。

三、练习设计形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巩固练习部分,我先设计了抢答游戏,并改变了举手抢答的陈旧形式,而是让知道答案的学生可以直接站起来答题,在这里我选用的是一些难度较低的习


题,同学们答题变得轻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给学生充分说的机会。尔后的开心辞典小组问答竞赛游戏把全课推向了高潮,该环节我模仿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的形式进行,将学生分成九大组,教师扮演王小丫,每组都有一次答题机会,答错可以由其他小组成员补答,答对的还有小礼物。我将整节课的重难点以各种题型分散九组题目中,整个过程学生们积极思维,进行自我评价、判断题目答案的对错。那一刻,我真正感觉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我只是一个听众,他们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实力去辩解、找寻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任务也在愉悦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四、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展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同时我也发现多为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是体现和提高这一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其一表现在让学生们尝试只用一个梯形经过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有部分学生可以很有条理地说出其推导的过程;其二在课末时,我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些什么?”发言的学生人数很多,而且提出的一些想法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表达机会,这远比我们以直接说教的形式收效大得多。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唤醒、激励和鼓舞!从以上教学片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一定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激发起来,绽放出创造性的火花,让人惊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c546503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