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特色文化

2023-04-14 05:3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徐州特色文化》,欢迎阅读!
特色文化,徐州

徐州特色文化

徐州市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是我国最古老的城邑之一,她的建城历史可追

溯到四千多年前古史传说时期的大彭氏国。春秋时期彭城曾作过宋国的都城。秦汉之交,先是拥立楚怀王 在此建都,后项羽又自诩为“西楚霸王”。西汉初年,楚元王刘交在先秦时的旧城基础上建筑了当时全国 少有的石垒城池。此后的两千多年,彭城城池数经兴衰。现在地面上保留的古“遗址”、“遗迹”是明洪 武、清顺治年所修筑城池的遗痕。历史性的标志建筑物,历代“遗址”、“遗迹”是古城历史的见证,以 古文化为依托,开辟充实景点景观建设,展示古城文化积累和促进徐州古城文化传承。

拆除前的徐州府城西、北、东三面临水,故城垣墙的西北东三面呈弧形;城南墙东西向平直。彭城以 鼓楼为中心;以贯通南、北门的大街为中轴,东西基本对称。徐州古城兼有北方平原城市的朝向方位、平 面布局,且严谨、中正,又有因天时、袭地利,注重“风水”学说的自然崇尚理念。今天的徐州古城区城 垣走势残迹可辨;古城周圈地貌、环城护堤“遗迹”依稀尚存。只是旧城区地名已消逝殆尽;街巷格局已 被“城市改造”得面目全非;特别是古街道被“实体命名”弄得“旧貌换新颜”,只有零落的“遗址”、

“遗迹”象“盆景”、“微缩景观”似的掩映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下。时至今日来谈保护徐州古城风貌的保 护,除保护徐州自然山水格局外,亟待保护的就是仅存不多的历代沿续下来的历史遗址、遗迹。

1. 古彭城的自然“山文化”

“两汉文化看徐州”,汉文化蕴藏在徐州的山文化之中,徐州的山文化积淀除自然的山外,那就是隐 藏在山中的汉代诸侯王陵和托付于山的人文轶事。

徐州州城境外“岗峦四合”山阜环绕,风光秀丽,“群山环抱,山、城相拥”。西汉王陵开山凿石而 建。西汉楚王墓群已忝列“国保”。目前已发现的汉墓约 和众多的陪葬墓、附葬墓,列入重点保护的有

500余座,其中包括8代楚王墓、5代彭城王墓

30多座。以西汉楚王陵为代表的“凿山为藏”崖洞墓,环古

城外隐匿于山中,成为徐州“山文化”的独特景观。如居于九里山余脉闻名于世的小龟山楚王刘注墓、位 于古城东南门户,州城的“下水口沙”狮子山楚王陵刘戊墓、古城正东的驮兰山楚王墓等。

除众多以山为陵的西东两汉墓葬外,徐州的群山还有大量的历代人文景观“资源”。如古史传说时期 寒浞的两山口“寒山”古战场、春秋时古徐国“宗庙”之山的徐国“王山”、张良“吹箫退楚兵”的子房 山、项羽“秋风戏马”的南山戏马台、“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闻名于世的古战场、再北有 古徐州北境的明代“淮海第一关”“州之镇山”的境山、更有因山凝云气蜿蜒如龙而得名的“州之胜 景”一一云龙山及云龙山北坡的“汉代采石场”、宋苏轼“石潭祈雨”的荆山和明清运河上的荆山桥,即 便是城南的一座小“土山”一一“范增墓”,也有着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等等,不胜枚举。“山” 的历代传奇,优美的民间传说,丰富了徐州“山文化”的特岀属性和内涵。

2. 古徐州的人文“水文化”

“徐(州)乃古彭城,东方大郡,襟淮带济,为南北两京喉舌”。自古就是中国东部地区沟通东西南 北的通衢要地。卞水,“实乃禹绩”,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运河,“禹疏九川,陂九泽”。历史时期 这条人工河道称作汴水、汴渠。汴水的人工东西运河和天然的南北走向泗水汇流于彭城一一“汴泗交流郡 城角”。亿万年以来流过彭城下的古汴水、古泗水、隋通济渠、元明“泗水运河”、明清京杭大运河,演 变成了今天的故黄河。


徐州的“水文化”有两大特征,一在“水势险要”;二在“治水”通航“保漕运”。古徐州河道水流 湍急,自古就有秦梁洪、百步洪、吕梁洪三处天下“至险”河段。留下了孔子“逝者如斯夫”、秦始皇彭 城下“泗水捞鼎”等历史记载和历代诗人“过徐州”的名篇辞章。远至大禹、汉王景、宋苏轼、元贾鲁、 明潘季驯、清黎世序,乃至鼎鼎大名的乾隆皇帝,在徐州书写了厚重的“治水”业绩。一方面,黄河水泛 滥成灾毁坏城池,洪水过后的泥沙将城市湮灭于地下;

新城又重建于旧址之上, 形成了 “城摞城”的奇观。

另一方面,历代防洪治水的巨大工程给徐州城周圈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如通济渠隋堤、宋 苏堤、明代“徐州广运仓一一国储门”、“通衢坊”、万历年绕城护堤、历代的黄楼旧址、清代“五省通 衢”牌楼、铁牛等等。最为著名的就是明清所筑的防洪石堤,

史称“石岸”、“护城石堤”、“石堤工墙”。

它是元明代以来“治黄河”、“通运河”、“保漕道”的遗存,清代皇帝亲定的皇家“钦工”。“护城石 堤”早在1987年就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鼓楼区庆云桥西,故黄河南岸河堤高坡南, 有仅存的约200米长,高45米的大条石砌明清“护城 堤”。它见证了古代徐州人民抗击黄河洪水的历史,经历了千帆掩映的古运河(有清道光年《黄楼拜苏》 图作证)。2006年的夏秋之交,这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石堤工墙”却面临着被毁坏殆尽的 严重危机。迅速抢救保护这处景观带是当务之急。依据这段故黄河的自然特色、历史文化特征,精心编制 以南北两岸为骨架,以黄河大堤为主线,以绿地园林景点、历史遗址碑刻为核心,做好故黄河、古运河的 系统规划和建造工程,争取尽早形成“滨水生态”自然景观。尽快建成西从“倒马井”始,东至“汴泗交 流”处(在迎春桥北、紧邻房屋产权处东南),象“显红岛” 一带那样的“水文化”历史景点。

保护整修“水文化”的文物古迹,是延续名城文脉的最为有效手段,是古徐州“水文化”展示的重中 之重。徐州“水文化”保护的落实, 文化”环绕。

将形成徐州古城南有云龙湖, 西、北、东有故黄河、古运河的徐州“水

3. 徐州的古“地名”文化

古徐州的地名反映了徐州历史文化内涵的根基, 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人文轶事、 地理含义。古城区的“地

理实体命名”将起着延续古徐州文化的功能,必须认真对待“市区地理实体命名”的认定和评估。让诸如 “汴泗交流”处、(皇)华亭路、镇河街、顺河街、大坝头、二坝窝;美人巷、石磊巷、黌学巷、彭城路、 鼓楼街;回马巷、倒马井、回龙窝、莲花井、石婆婆坑;夹河街、文亭街、苏堤路;道衙门、镇署街、都 司巷、州后巷、府署街;粮市街、马市街、银市街、前仓巷、后仓里,等等永远见证着徐州的人文、地理 和历史变迁。为“抢救”这些行将消逝的地名“遗迹”,建议在原遗址处作小区内的道路命名;采取“抢 救”性的措施一一树立遗址碑,记述此地历代变迁,否则后徐州人将无以为识,无处查找。如在原“三山 夹一井”附近立《彭祖庙遗址》碑;在今“铜牛”的对岸,迎春桥北立“汴泗交汇”遗址碑;在今白云山 西,明东岸驿旧地皇华亭旧址处,立《明•东岸驿•新河口》碑;在袁桥南建“国储”广运仓牌坊,鸡嘴 坝附近立“清风堂”故址碑、虚白斋故地碑,等等。

总之,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古徐州的文化,建议从上述三件事做起,归结为三句话,就是:保护好 徐州的自然山水;保护好徐州的古“遗址”、“遗迹”;保护好徐州的古地名遗存。

城市的历史是生长延续着的“活”文化, 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保护城市的格局和城市发展的连续, 保护地方特色,保存古城的“时空”记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 行动,挖掘整理名城历史文化,探索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可能和方法,必将促进城市的规划和“实力徐 州”的发展,达到历史、自然、生态城市的综合实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c981d6fbe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