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五步法”

2022-09-20 19:0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五步法”》,欢迎阅读!
古诗文,步法,传统文化,教学

浅谈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五步法”

作者:吴颖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7年第4



摘要:通过诵读古诗文,积聚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尚仁、崇义和重节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诵读古诗文;传统文化灵魂;五步法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仅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利用五步渐进教学方法开展古诗文教学,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一、创设情境,生发传统文化内涵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势,化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具体做法是,根据课文内容选配相关音、视频内容,让学生随着影视和音乐朗读,开启学生领悟文意的序曲。如教学《陋室铭》,配上一段古色古香的陋室影视和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情境。在反复诵读中,作者高洁傲岸的形象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又如教学《观沧海》,播放大海苍茫、波浪汹涌的视频画面,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被海天一体的雄浑气势与壮阔景色所感染,胸襟顿开。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诵读声中,学生自然会生发努力学习、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指导诵读,读出传统文化韵昧

(一)读得准、读得顺

这是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首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简单的自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在师生领读、跟读过程中,及时纠正自读错误,基本读得文通句顺。

(二)读得流畅、上口

句式的停顿影响句意的表达,如果断句错误,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指导朗读,一是根据同一句子的不同句读,让学生通过对比诵读,判断正误;二是提供范读,让学生倾听、跟读,直至琅琅上口。

(三)读出传统文化韵味

指导诵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与文本沟通,准确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效果。如教学《岳阳楼记》,反复诵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句,学生能读出忧国忧民的情感,感悟到作者以天下为先的政治抱负。反复诵读《过零丁洋》,学生能读出慷慨激情,领略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操与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三、提出问题,聚焦传统文化内容

疑是开山斧,问是深耕犁。设疑问难,能够聚焦传统文化内容,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与作者的灵魂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一)学生质疑,使传统文化内容更具体

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所提问题,一要紧扣传统化学习目标;二要难易适中,有探究的价值和可能性。如学习晏殊的词《浣溪沙子》与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词与曲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问题从体裁人手,紧扣传统文化形式的审美价值来质疑问难,不偏不倚,难易适中,探究价值很高。

(二)教师质疑,使传统文化内容更突出

在学生已掌握双基”,感到无疑可问时,教师根据课堂需要,为突出传统文化思想教学,给学生设计一些较高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探究使用。如学习《桃花源记》,向学生提出学习课文的现实意义”这一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增强学生强国固防就是构筑新桃源’、就是为民谋幸福”的强军观念。

四、合作探究,共享传统文化成果

对于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师生合作探究,成果共享,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一)小组内合作探究

主要是针对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通过合作,发挥“兵教兵”的作用,达到小组内知识共享的效果。如学习《论语》,对不耻下问”一句讲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的问题的探究,通过讨论、整合,学生既解决问题,又端正了学习态度。

(二)小组之间合作探究

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难度、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之间讨论。各小组派出代表,或求助,或展示,或补充,发挥将教将”的作用。如学习《三峡,对文章以渔歌作结的用意”的问题探究,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达成共识:作者写景抒情,既反映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又反映当地民风民俗,增强了文章的人文色彩。

(三)师生合作探究

主要是对难度较大,小组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看准火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学习《醉翁亭记》,对于如何理解醉翁游山玩水的行为”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小组代表讨论预热后,教师点拨、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政治抱负,这和范仲淹表达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方法异曲同工。

五、课外拓展,践行并传承传统文化

学习古诗文、传承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践行传统文化并让其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身上永不褪去的烙印。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用古诗文中的知识、思想与精神去开启学生的人生旅程。

(一)引经据典,丰富学生的语言素养


主要是引导学生善于引用诗文名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天气突变,初降小雪,则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来表达人们的惊喜之情。游人出入,乘坐高铁,则可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来表达出行方式的快捷。

(二)写诗作歌,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主要是指导学生学写简单的古体诗,让讲究格律的奇葩文学形式永远流传下去。做法是,在校园内成立诗歌写作小组,开设古体诗写作专题讲座,定期制作诗歌创作板报,既培育呵护学生的写作兴趣,又给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三)汲取精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性品行

主要是把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作为学生心性成长的土壤,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行为闪烁出传统思想的光芒。如学生汲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能产生热爱人民的心性品行;学生汲取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就能产生刻苦学习、反抗压迫、报效祖国等心性品行;学生在古仁人圣贤崇高道德品质的感召下,还能逐步做到仁心自觉、道义自觉、气节自觉等。

(责任编辑:吴延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e813e3d42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