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路名故事

2023-03-03 12:3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上海路名故事》,欢迎阅读!
路名,上海,故事

上海路名故事

在中国的传统和习惯上,人们把城市中路面较宽,有一定商业活动的道路叫作;把路面窄,以居住为主的小道称之。于是有了如大街小巷”“街头巷尾之类的成语;当大街上发生大事,巷内的居民争相到街上观瞻,就被讲作空巷而出。上海也不例外。

历史上的上海属江南水乡城邑,多河道水渠,人们外出近行靠轿子,远行靠舟楫,几乎没有马和马车。1843年上海开埠,大约在1845年,侨民们醵资圈进一块位于今南京东路以北、河南中路两侧的约81亩土地兴建了一个跑马场,又在跑马场的南门外筑了一条路,侨民称之road。这里每天有马进出,上海人就叫作马路。渐渐地上海人就把城市中的道路叫作马路,上街也被兜马路”“荡马路替代。

公共租界的路名

近代上海租界的市政建设较快。1846年租界建立了一个叫道路码头委员会的机构,负责对租界内马路的规划和建设。因为规划在先,建设在后,所以租界的道路与上海老城厢相比,显得井然有序,犹如棋盘,于是,上海人把租界的道路统称为棋盘街。若干年后,棋盘街的每一条马路都有了自己的路名,棋盘街老棋盘界就特指今天的河南中路。

早期,租界没有道路的管理机构和命名法则,路名的取名多以约定俗成的办法,如附近有教堂就被叫作教堂街(今江西中路)佈道堂街(今福州路),附近有庙就被叫作庙街(今山东路),有的马路同时有几个不同的路名,这给市民生活和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租界筑的第一条马路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以后,租界先后在这条路的南面筑了与这条马路平行的马路,上海人就把第一条马路叫作大(沪音du)马路,大马路向南的马路依次被叫作二(沪音ni)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即今天的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这些旧名称至今仍有人在使用。

1861年,原来的英租界和美租界宣布合并,就是后来的公共租界。1863年,租界当局针对租界路名混乱的状况开了多次会,始终拿不出个合理妥当的方法,因为若用英国人的办法会引起美国人的反对,而使用美国人的办法,又会引起英国人的不满。最后,双方接受了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曾任工部局董事的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今泰兴路旧名麦特赫司脱路,即以其名字命名)提出的第三方案,即原英租界的南北向道路,统一用中国行政省名为路名。今天,外滩向西的南北向马路依次为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东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湖北路、广西路、贵州路、云南路、西藏路等,就是当时确定的路名;同时规定,该地区东西向马路统一用中国城市名命名,如原来的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分别被命名为: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

这里有个困惑,广东是中国行政省名,广东路显然与此规则不符。原来,广州是州、路、府的名称,辖境相当于今广东、海南全省,以及广西省的部分,清代置广东省,首府为番禺,即今广州。在近代以前,中国只开放广州一口,即外国对华贸易只能在广州一口进行,早期英文把广州和广东均叫作Canton,而Canton更多地是指称广州,后来,外国人才把广州(市)另译为Kwangchow。广东路的原英文名为Canton Road,本意是广州路,是汉名把Canton Road译为广东路了。




当时还确定了虹口美租界道路的命名原则,这里的道路,原则上使用上海周边城镇名命名,在虹口区近江地方还有:青浦路、昆山路、乍浦路、吴淞路、南浔路、闵行路、海宁路等,就是当时命名的。

以中国行政地名作为城市道路名称是上海的首创,并逐渐影响到全国的大城市。

法租界的路名

1849年法租界建立,它的面积不大,约相当于今人民路与延安东路之间,东起黄浦江,西讫西藏南路的狭长地块。早期,这里路名的得名随意性很强,还带有中国地名色彩,如永安街、兴圣街(永胜路)、吉祥街(江西南路)、紫来街(紫金路)、典当街(金门路)、火轮磨坊街(盛泽路)东自来火街(永寿路)西自来火街(广西南路)老北门大街(河南南路)郑家木桥街(福建南路)、公馆马路(金陵东路)等。

1900年法租界扩张成功,打铁浜(河流,相当于今顺昌路、太仓路、重庆中路)以东的区域被划进了法租界,法租界立即对新界投入规划和建设,仅二三年中,这里就新筑了二十余条马路。于是,为新马路取名也成为棘手的事,法租界不愿学公共租界以中国行政地名作为道路名的方式,后来根据一公董局董事的提议:以中国的山名作为该地区南北向道路名,以中国河流名作为东西向道路名。不久,他们就感到,他们所了解的中国山川太少,可以用作路名的更少,而且山川名往往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取名者也感到山穷水尽1906年,法租界公董局否定了这一办法,大多改用对上海法租界作出贡献的侨民名字命名这里的路名。据《1906年法租界公董局年报》中记,当时该地块改名的道路有

此也确定了法租界路名的特点,即大多使用法国驻华公使、驻沪领事、公董局总董、法国名人作为路名,一直到租界结束后,法租界的路名又大多被中国行政地名或山川名取代。

新上海计划和路名

洋泾浜是上海北城外的河流,近代后成了英、美租界的分界河。而旧上海的市区分别被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中国地界)分割成各自独立的政区,而华界又被分为南市和闸北,人们把旧上海政区割裂的状况称之三界四方在市政管理和建设上也出现局部有序,整体混乱的现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混乱的政局,进入暂时统一时期。国民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宣布上海建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行政院,但是,上海的市中心区已被租界占领,南市和闸北被租界分割,市中心区已无太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决定放弃原市中心区,择址江湾地区重新建造一个上海城市,这个工程计划称之新上海计划。计划包括几大部分,中的道路计划就是以今江湾五角场为中心,兴建呈辐射状的主干道,把原市区和新上海贯通,们是:其美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西段今为邯郸路)和淞沪路,五角场即以该五路交会点而得名。

新上海计划中计划铺筑的包括干道、次道、支路、环形道路达二百余条,在短时期内为这些新路取名就成了一个难题,后经多次讨论,选择了一个可行性强,又带有浓厚时代特征的办法,就是原则上以民国市政府五字作为首字来命名。新上海计划1931年和1937年的二次淞沪战争而未能实现,而今江湾地区还保留如——民庆路、民京路、民府路、民星路、民康路、国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eaa3b1cb7360b4c2e3f646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