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片段作文训练教程

2022-08-23 14:36:4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片段作文训练教程》,欢迎阅读!
片段,作文,初中,训练,教程

初中片段作文训练教程

七上

课文:第二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训练内容:对话描写 知识链接:对话描写四法 有些同学写作文时,一碰到人物曰埃以下4种写法。

⒈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引语之前用冒号。 例如: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小摄影师》)

这是最常用的写法。可强调提示语。如上句就是强调这些话是“小男孩哭着说”的。 ⒉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后面用句号。 例如:

“150岁,您记错了吧?”小槐树有点儿不相信。(《院子里的悄悄话》)

这种写法多见于人物接话很快的对话中,或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情形下的对话描写,可强调,突出引语。 ⒊引语在提示语的前面和后面。即提示语在两个引语的中间,提示语后面用逗号。 例如: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在村子里,我就能明白幸福究竟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这种写法,一是表明人物说话时中间有停顿,二是强调人物前半部分的话语。 ⒋只有引语,没有提示语。 例如:

“哦,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上啦?” “就是哪儿也比不上!”

“那你说说,现在怎么个好法?”(《可爱的草塘》)

这种写法一定要在读者不会产生误解的情况下用,而且,每个人的对话内容一般要单独成行。 其实,对话的写法还有很多,相信同学们在实际运用中会摸索出更好的表达方式。 习作精选

课文:第三课 短文两篇之《蝉》 训练内容:抑扬法 资料链接: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宦尚础癤X说”,显得呆板单调。要写出生动活泼的人物对话,可灵活交叉运用


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都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这个婆娘不是人》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学生习作 第十一课《春》

训练重点:运用“五觉”写景 材料链接

美国新闻学家D.C.雷特狄克在谈到描写技巧时说:“在人们的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用什么唤起读者的记忆呢?答案只有一个,用生动的语言。生动的语言,能够在读者的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从而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人们心中那些深刻的各种各样的记忆并不是只从视觉得来,也来自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同学们在写作时很重视视觉形象,只写自己看到的一切,而实际上,要反映出一种景物的特征,仅仅调动一种感官是不够的。只有突破视觉印象的单一描写,综合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多种印象,才能立体地反映景物特征,丰富客观画面,加强景物形象的高度真实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绘景时,要把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受结合起来,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这样可以多角度地展示景物特点,使读者获得准确、全面、深刻的印象,唤起读者心中的记忆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再创造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境界。

运用“五觉法”绘景,就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描写景物。课本中很多名家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运用此法的范例。如朱自清的《春》(教版七上)在描写春风时,就是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突出春风和煦与清新的特征。文章先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作者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又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接着用一个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更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再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使得春风中带着一种特有的芳香了。最后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声响。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演奏了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曲。作者从不同感觉写来,把


难以捉摸的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作者在文中描写春花的那段文字,我们阅读时也不难发现,同样是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个角度描绘春花竞放景象的。多种感官的感受勾连映衬,烘托渲染,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动写活,写出了百花争春的“形”和“神”,画面立体感很强。

老舍先生在《在烈日和暴雨下》(苏教版九上)描写天气炎热时,也运用了“五觉法”。“干巴巴地发着白光”“每一个颜色都刺目”从视觉上写热,“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喘不过气来”从触觉上写热,“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每一个声响都难听”从听觉上写热,“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是从嗅觉上写热,作者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感受的描写,渲染出烈日之猛,酷热之甚,把“热”写得逼真形象,使人感到“热”无处不在,仿佛亲历一般。鲁迅先生也是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的高手。他在《社戏》(苏教版七上)中描写去看社戏途中见闻感受,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从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从触觉上,感到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从听觉上,写了宛转悠扬的歌吹,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渗透着主人公当时愉快而又急切的心情,同时表现了主人公对航行在船上所见到乡村美景的喜爱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苏教版七下)的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儿童心中美丽欢愉、富有情趣、充满生机的百草园生活,从中表现出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儿童心灵世界,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同作者一样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同样也是运用“五觉法”,从视觉、听觉、味觉几个方面描写所产生的效果。

“五觉法”的妙用是多渠道的,富有立体感的:用视觉,可以察形观色巧描绘,使人如见其状,历历在目;用嗅觉,可以吞芬吐芳妙描摹,使人如闻其馨,沁人心鼻;用味觉,可以含英咀华泼浓墨,使人如品香茗,秀色可餐;用听觉,可以聆听妙音精绘画,使人如雷贯耳,余音绕梁;用触觉,可以身临其境细体会,使人如影随形,真实可亲。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调动了各种不同的感官,从各种不同的感觉进行描写,读来生动细腻,引人入胜。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绘景方法。我们要想在写作中运用“五觉”法来描写景物,首先要在观察景物时,学会使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感受景物特征,其次在描写时要注意围绕景物最主要的特点,把多种感官感受结合起来写,在描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以使描写对象清晰完整,活灵活现。



学生习作



第二十二课《羚羊木雕》 训练内容:人物描写 材料链接

写作专项训练:人物描写一——怎样描写人物外貌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它是指对人物的外貌、情态、姿态、服饰等的描写。外貌描写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为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服务,因为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会通 过一定外貌表现出来,最典型的就是鲁迅在《故乡》中对闰土形象的描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ec5a46e0740be1e640e9a3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