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2024-03-07 09:5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欢迎阅读!
山寺,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

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

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林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那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描写,别人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f8314e185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