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023-02-09 01:0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汉语,名词解释,古代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 :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5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6.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7.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 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

8 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9.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10. 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是“孤平拗救”

11.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2 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3. 双调:词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这两段叫前后阙或上下阙、上下片等。 14. 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 15. 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16. 近体诗: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17 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和末句。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扬州慢》《寿楼春》《忆旧游》等双调词中。 8. 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並明”

9.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20. 排律:又叫长律,近体诗的一种。句式、用韵、平仄等方面与律诗相同,但句数超过八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0ece6d35b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0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