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

2022-12-21 15:1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叶嘉莹》,欢迎阅读!
叶嘉莹

叶嘉莹:

1.叶先生的工作室空间是令人惊叹的小,整个小屋还不足十平方米,屋里没有什么陈设,只有一个小书桌、一把椅子和一个书架。坐在桌前,伸手便可

以触到两边的墙壁。四周的墙壁上都粘贴着她的备忘、读书笔记,还有新近列出的无数参考文献。她总是很仔细地写下著作者、书籍的名称、出版的地点和时间。她的文章全部是手写,用竖排的方格子本子,她还是习惯从右向左,写繁体的中文,字迹工整而娟秀。拿起她的手稿来阅读,乎很难看到涂改的地方,她说她下笔很谨慎,总是深思熟虑很久,才会写下来。

在加鑫大参天古木之中的小小阁楼,身处其间的叶先生就像是在专注而单纯地做着自己喜爱的游戏的孩子。

在那个小阁楼中耐得住多年寂寞而冷清生活的游戏,其实对他们而言,是生活中最为严肃的事情,因为那是一颗被抛人生活之流的心灵。

2. 她的午餐是自己前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早上带到学校里的。一个橙子,用清水煮过的西兰花和红萝卜,一小块面包。她喜欢西兰花和萝卜的颜

,红色和绿色,搭配起来,很鲜艳,看着就有胃口,但是要吃熟的。她说自己的食物几十年如一日,很少在外面吃,几十年中吃得一直都很简单。她开着一辆很有年头的旧汽车,二十年来也没有换过,但开起来还是很舒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当。我看她八十华诞庆祝活动的照片,旁边是陈省身和杨振宁。加拿大皇家学院颁发给她终身成就的奖章。但是日常里, 她还是个简朴的老人,安详、稳定,简单得就像温哥华古老的树木和海洋一样,从不曾改变。

3. 但正是在那些战乱的年代,在那样贫瘠的物质生活中,她开启了对古典诗歌的追寻之门。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好的启蒙导师和善良的朋友们,顾随

先生的启发和循循善诱,对她才华发现之后的精心呵护培育,同学之间真诚的友谊和诗词唱和,这一切就像春风化雨一样,带给她生命的安慰和希望。她的天赋就像深埋在土地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温度,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养分,也坚强地萌生,不可思议地发芽和成长起来。

4. 她为了躲避国民党统治下的政治迫害,不得不举家移民到北美。而刚到北美,更是举目无亲,语言不通,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需要养育,有八十

多岁老父亲需要供养,丈夫多病不能工作。全家的日用支出全部靠她一个人,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四处去找工作。刚刚接受邀请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她,甚至都不会英语,面对北美的学生,她必须学会用英文讲课。这样,已经人到中年的她,不得不每个白天努力操持家务,尽一个主妇所能做的一切维持家庭成员的生活,照顾每一个人。只有在晚上夜深人静,家人都熟睡的时候,‘才找到空闲努力补习自己的英文课程,没有老师,一切只能靠自己,每天要查英语单词到凌晨两三点钟。她说那一段日子很辛苦,但是咬紧牙关自己扛过来,在最苦的时候不能抱怨,要努力坚持下去。四十多岁的她,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英文已经可以流利地讲述中国文学,并且在阅读西方文论的时候,她逐渐发现了把西方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学解释结合起来的方法。发现西方理论可以开启一个新的思路和角度来解释中国诗词,这样,她就在诗词研究的道路上为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而这些发现和研究上的突破,正是得益于她那无数多个不眠的夜晚,无数次灯光下独自一人查英语单词的辛勤。终身成就奖章的荣耀背后,是一个平凡的女人怎样的付出。

这样风雨飘摇的人生,颠沛流离的生活,她那样一个柔弱的女子,竟然可以坚持,竟然一路闯了过来。是的,换了是别人,也许对人世已经放弃,也许在重重的苦难消磨中而麻木。但是她没有,也许是内心世界的坚强,也许是多年从古典文学学习研究中所受到的感召,她要把自己人生当成实践伟大精神的一场旅程。诗对她而言,是承受所有这些磨难的一种力量之源,是支持她走过忧患和痛苦的精神支撑。

面对苦难,要么选择屈服,要么从小我解脱出来,把精神投向更为高远的天空。或许,也只有在经历所有这些不可测的苦难之后,叶嘉莹才更能领略

到一种高远的境界。

5. 这是个逐渐商业化和市场化的世界,在温哥华,其实也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中国诗词,也没有多少人关心中国诗词中流淌着的古老心灵的音符。

社区里来听讲的年轻人很少,大都是一些退了休的老人家,半是学习,半是消遣地来听讲。八十五岁的老人,每次上课站着讲两个小时,写了满满的板书,我没有见她坐下过,她的讲台上有椅子,但是讲课她从来不坐。满腹文章、锦绣才华、诗酒之交,通过学诗来感触生命内在流淌的节奏,通过学诗来充实精神世界无比的华美,她所追求的唯有这晶莹剔透的华美精神世界。这或许是叶嘉莹在商业年代所坚守的生存准则。她时时刻刻都在守护心灵的家园和港湾,抵抗商业时代的喧嚣对人心的侵扰,不让无边的物质侵蚀带走心灵和生命最初的感动。这或许就是她所说的修养,所言的从古典诗词中找到的生命的感发,这份生命的感发召唤她去学习,去讲述,去传播,她所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令那些伟大的心灵和情感获得重生。

她不停息地在努力,盼望着自己留下的任何一点儿东西,书籍也好,音频或者视频的档案也好,也许未来总有一些有心人,能够翻阅、观看,能够从中

获得哪怕一点点的教益。她或许知道,未来的人们,会和她这一辈的人,隔开非常遥远的距离,经历他们未曾看到、也无法预料到的一切。她或许也知道,未来的世界,必将不再是她所熟悉和钟情寄托的那个精神和心灵的纯洁净土,只是她还是满怀着憧憬和希望,这些为她所珍惜的东西,会在后世,同样被人们珍惜和热爱。

6. 她的人生就像是一只迦陵鸟,无论怎样,都不能停止歌唱。就算充满了辛苦辗转,但苦难中有神妙的音乐相伴,那其中的光影迷离的美景,也只有她

自己懂得。并且她能把歌声传给身边的人,用尽自己的力量歌唱,令大家也能被这歌声打动和感发,音乐与倾听的人相互融汇在一起,那是她所渴望的生生不息流传的力量。


叶嘉莹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如今这个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的世界里,或许已经不会再有这样的人了。她身上延续着旧时代的文明和雅致,流淌着遥远的风韵和生命,她是同另外一种正在流逝的美好文明共同呼吸的人。我们卷入的世界已经不同了,不得不面对着日渐喧哗的地球,曰渐拥挤的人生。钢筋水泥的都市,炫目的现代生活,会改变日常的节奏,也改变我们对生命的根本体验,即使眼前仍有清风朗月,碧玉桃花,也已经不复有当初的那份感知和情怀。物是而人非已经情何以堪,更何况人与物皆面目全非,即使我们仍旧能够在书斋里面,经营一个文学的瑰丽城堡,然而生活的周遭一切都在变,又怎由得文化的符码,还篆刻在人们的心版之上?

7. 92

岁高龄的古诗词学者叶嘉莹近日表示,诗文的品性,是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我希望把光明传下去,更希望把中国文化传统美好的种子

保留下来。

“我把自己比作吐丝的蚕。”叶嘉莹感慨地说,“我教了一辈子的学生,好像我的丝还没有吐完。希望年轻人能够把我所吐的丝织成一片像天上的彩云的云锦。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叶嘉莹动情地说,据说一个汉朝的莲子留下来,也可以开花。“我愿做这样的一颗莲子,把中国文化传统美好的种子留下来。

庄子:

1.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

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2.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让他远离世俗,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钱锺书:

1. 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被冠以“钱学”之称。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

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黄谨曾有言: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钟书。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

2.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在许多年间,他似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放下手中犀利的,他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六十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钟书作了极高评价,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3.

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

他架子相当大,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他曾引杜于皇的话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怨不奉访!

钱钟书狂者的风度中却又表现出狷者的性格,他狂得直率、自然、可爱、可敬而复可亲。其实,人们往往忽视了钱钟书性格中很重要的另一面,那就是谦虚、谨慎,并不以自己的博学才华而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他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格,尤其在学问上。人们很难在他的书中挑出错误来,戏称之为“文正公”,他却自谦为“文改公”,尤其是愈到晚年,立论愈谨严、愈认真;成果愈大,他愈谦虚,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大学者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可贵的精神和品格。

4.

钱钟书对学术事业的态度,用严肃认真、兢兢业业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他的顶真严谨几乎到了苛刻严酷的程度。他的书几乎没有一部在重印或再版时不作大大小小的修改。他的成就再一次雄辩地说明:勤奋,唯有勤奋,是实现和完成天才的真正必要条件。

50年代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一些同志回忆,他们当时还是青年人,而钱钟书早已是名震遐迩的大学者了,可是,他们每次进入线装书库,几乎都会见到钱钟书。钱钟书拿着铅笔和笔记本,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地抄录、作笔记,常常不知不觉地就过了半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11e8f19195f312b3169a5d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