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王勃《》

2022-08-21 17:1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二讲:王勃《》》,欢迎阅读!
王勃

第二讲:

离别的通透——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注意朗诵时的句读,这个依然是阅读古诗的第一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提起初唐四杰之冠——王勃,大家第一印象应该就是这首初中学过的唐诗,名字比较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少府”,即唐代县尉,“之”是古文中修饰词,不必翻译。王勃也有一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赴任,王勃在长安相送。送别诗是唐诗中数量非常多一类诗,而王勃的诗更是绝大多数是酬和之作。

既然是普及文章,我们还是照例看看字面内容。城阙(què 即唐代皇宫门前的小望楼,这里明显是用借代手法,指唐朝都城长安。辅,是古文意动用法,即“以„„为辅”拱卫之意。三秦,原是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借指关中地区。 五津泛指巴蜀一带。王勃这首一开头就让人心中酸楚不堪:长安是三秦拱卫的王都,而朋友却要从此奔赴烽烟迷茫中辨识不清的巴蜀之地。当时的唐朝人看来,巴蜀是一个蛮荒之地,生活狭促窘困。宦游即流动官员,早在战国时期苏秦、张仪等人就已经开始转徙求官。今朝我们好友离别,谁也别说谁,大家都是背井离乡,外出做官谋生的人。到此,悲伤失落之意陡增。


王勃这首诗妙就妙在他不是简单地说说朋辈失意,而是有一种视通天下的胸襟,有种唐诗特有的一种达观通透。第三联,奇峰突起,一扫之前的失意落寞之情:四海之中还有知己,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似近邻。我们纵然山水远隔,但是我们的友情岂是江山可以阻隔的?这句诗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这悲伤中凸显的一线曙光,宛如惊雷打破暗夜,给人以安慰以宽怀。

尾联并非点睛之笔,却真正写出“送”的主题。无为即无须,歧路即岔路口。我们无须在分别的岔路口,痛哭流涕,就像依依惜别的小儿女般难舍难分。剩下的意思,不言自明,作为有才略的游子,我们当以家国为己任,不计个人,力图社稷。今朝离别,他日总会相逢。人生何处?但求无愧于心,坦荡自由,隔山隔水,我们依然心灵相通。

全诗短短四十字,写出了长安到蜀川的千里江山,在离别这一副小景图上,融入了无数丘壑,不尽风光,更写出了一份悲酸深沉,格调奇异的离别情。诗歌的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少之前离别诗的辗转悱恻,却多了一种从容淡泊,孤高绝世的旷代情怀。它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大概也就是这种送别诗,不仅超出了个人的悲悯,达到了思通古今的巨大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给了那些理别人多少宽慰,少振奋。前途坎坷,命运无常,但友情永在。不论是初唐还是如今,这一千古不磨的珠玉,依然可以叫人不免动容,不免为之轻叹。

王勃一生只活了27岁,却以《滕王阁序》及其诗独步初唐文坛,其才气叫人钦佩,但其豁达从容更叫人仰慕。这首诗集中体现了王勃的性情,一个真正的大诗人,不仅能入乎其中,更能超出其外。这算


是真正的通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1388a1b0b4c2e3f5727635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