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2022-03-27 04:00: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夜雨寄北》,欢迎阅读!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二、 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 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 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 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李商隐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何时能够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回叙;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 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 “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23f33d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f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