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

2022-10-13 04:0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月夜,原文,翻译

作品原文

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土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词句注释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场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遥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白话译文

戍楼上响起制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思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亮堂。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照旧战乱不能太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作品鉴赏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寂静。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剧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土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异,偏要说故土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符合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入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土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土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假设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非常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构造严谨。“未休兵〞那么“断人行〞,望月那么“忆舍弟〞,“无家〞那么“寄书不达〞,“分散〞那么“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26c48f351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