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公意”

2023-03-31 13:30: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卢梭与“公意”》,欢迎阅读!
卢梭,公意

法国的十八世纪,卢梭与“公意”(简论“公意”的产生)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大革命的先驱者。在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中,卢梭的思想是最激进的:他高举自由与平等的旗帜,对封建专制集权进行了最为猛烈的抨击。马克思曾说:“卢梭不断避免向现存政权作任何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协。然而,卢梭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民主主义者和专制主义者都从他的政治学说中寻找理论根据。前者把卢梭看作最富有革命精神的民主斗士,后者则从他的学说中引申出专制独裁的结论。罗素曾这样评论:卢梭是“那种与传统君主专制相反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的发明人”,卢梭的学说“虽然对民主政治献嘴皮殷勤,有为集权主义国家辩护的倾向”。对卢梭政治学说的各种认识上的分歧,主要是由他的公意学说引起的。如何看待卢梭的公意学说,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其政治哲学思想的把握。而我们要想对其公意作出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就必须对公意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卢梭个人生活经历进行一番细致的探究。 卢梭与公意

卢梭1712年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手工艺家庭。当时的日内瓦是一个袖珍型的道德共和国。卢梭的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因为生他难产而去世。迫于生计,父亲不得不去料理他的钟表店,体弱多病的小卢梭自幼便失去了家庭的照顾,生活于人民之中。10岁那年,父亲因为与人发生纠纷而被迫丢下卢梭离开了日内瓦,卢梭从此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少年的卢梭历尽了人世的辛酸,他曾寄人篱下,当过学徒,流过浪,作过仆人;他受过欺侮,挨过打,撒过谎,作过小偷。1728年,在华伦夫人的资助下,卢梭来到巴黎谋生。在巴黎的所见所闻,加深了卢梭对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的同情和对压迫他们的人所抱的不可遏止的痛恨。后因在巴黎生活困难无法继续呆下去,卢梭又回到华伦夫人家寄居近十年。随后他担任过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秘书,但因与大使意见不和,18个月后即1744年又重返巴黎,并与旅馆服务员瑟瑞斯·瓦塞尔小姐相遇并同居,随后的一段时期,卢梭主要靠做家庭教师和为人抄写东西谋生。卢梭和瑟瑞斯一共生了5个孩子,但因生活困难无法养育,5个小孩都被遗弃在芳 德灵医院。卢梭从小就受到了日内瓦共和国的民主和自由传统的熏陶,6的灵魂深处深深向往着自由与平等。他从民主政体的日内瓦走到封建专制主义之都巴黎,从一个钟表匠的家庭走进了法兰西思想界,“曾在除王室外的最低至最高的各等级中生活过”,有着丰富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他处于反动黑暗的封建统治之下,却具有“倔强豪迈以及不肯受束缚奴役的性格”,他对社会的黑暗和制度的不公平有着天生的无比憎恨,“我热爱自由,我憎恨窘迫、苦恼和依附别人,[12]卢梭1749年为应征“科学与技术的复兴是否有利于道德的净化”这一主题而写的《论科学艺术》一文,奠定了卢梭成名的基础。卢梭第一个以激昂的声调,不仅批判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而且反对建筑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上的一切社会。1755年他写成《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封建制度的判逆者的战斗精神。“我理由充分而呼吁无门,这就在我的心灵里撒下了愤慨的种子,反对我们这种愚蠢的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里,真正的公益和真正的正义总为一种莫名其妙的表面秩序所牺牲,而这种表面秩序实际上是破坏一切秩序的,只不过对弱者的受压迫和强者的不义的官方权力予以认可而已”1761年和1762年,他先后发表了《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三部最重要的著作,首次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和原则,提出了构建他心目中理想社会模式的一整套计划。《爱弥儿》一书的出版,引起了当局对卢梭的疯狂迫害,他被当作“疯子”“野蛮人”对待,巴黎天主教声讨他,法院通缉他,书被当众烧毁,专制势力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卢梭四面楚歌,狼狈不堪,被迫四处逃亡。但他逃亡到哪里,反动当局就跟踪迫害到哪里,“全欧洲都起来咒骂我了,其激愤之情,真是史无前例„„我成了一个反教分子、一个无神论者,一个狂人、一个疯子,一头猛兽、一只豺狼了。”直到1770年被当局赦免后,卢梭才回到法国巴黎,过着隐居生活。但事实上,卢梭仍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反动当局一直对他进行严密监视,直到1778年卢梭在孤独和贫困中悲惨地逝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使卢梭强烈觉出在当时欧洲专制的环境下社会的黑暗与不平等,梭决意要寻求救世的方7法,而早年在日内瓦所接受的民主与自由思想传统,无疑为他创建自已的政哲学指明了方向。他寻求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结构,能够在不挫败个人意志的情况下,在一种组成社


会的纽带——公意的最高指导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有效行动,即推翻封建专制,建立人民主权的道德理想国。这种政治立场促使他与当时的启蒙思想彻底决裂,走出更远,构建了以公意学说为基础的政治哲学理论框架。 法国的十八世纪与公意

十八世纪的法国政治经济状况极为复杂,各种社会矛盾交错纵横。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应就是启蒙运动的高涨。在为资本主义呐喊,向封建专制主义开炮的战斗中,卢梭的公意思想就像一个无畏的战士刺向封建统治者的心脏的尖锐匕首。而广大人民群众一旦拥有了这件武器,就把整个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

(一)十八世纪法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十六世纪末的宗教战争,使法国的经济状况千疮百孔,国家和民族面临崩溃的边缘。1598年亨利四世一纸“南特敕令”,主张宗教宽容,允许信仰自由。新教和旧教的矛盾得以缓和。这也使得法国走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十七世纪上半叶虽然宗教矛盾时有凸显,比如象投石党运动,但总体来说,法国的政治经济还是处于上升的势态。特别是路易十四上台以后,法国的封建统治达到了巅峰。对内,法王统一了全国的政治司法和财政,消除了封建割据,加强了王权。对外,大力发展了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使法国成为欧洲的强国。同是路易十四还非常重视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并对其进行大力的扶持和促进,使法国成为大陆文明的中心和启蒙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可以说,整个十七世纪,特别是在自诩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的统治期间,既是法国封建制度的鼎盛之时,也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正是一系列有利于经济一体化政策和措施实施,使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的发展和壮大。

然而,事情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的。当法国的封建专制在十七世纪得到空前强化后,但到了十八世纪封建制度开始没落,君主专制的政体已显出了其腐朽的一面。十八世纪的法国,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力量更加的壮大。在经济实力上,已经处于了领先的地位,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但是,在政治却处于无权的地位。当时,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全国共分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掌握着国家政权和财权,过着奢侈腐化的寄生虫是的生活。而且他们道德败坏,愚昧无知。第三等级的状况就比较复杂了,既包括拥有大量社会财富,却政治无权的新兴资产阶级,也包括众多的既无钱又无权的农民,城市贫民和工人。在整个资产阶级的阵营中,由于其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的阶层,这不同的阶层对封建专制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其中的金融资产阶级,由于已经从封建君主那里获得了某些特权,所以革命的主张和要求是最小的,有时甚至还会联合起来反对革命。另一个阶层就是中等工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处于政治无权,经济有钱,思想激进的状态。是革命的领导阶层。还有一个阶层就是广大的小资产阶级和小业主,他们既受到封建专制的压迫,又受到大资产阶级的排挤,市场面临破产的危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抛进无产者的大军。卢梭就是处于这种地位,他的一生坎坷异常,历尽辛酸,备尝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剩下的就是广大穷苦百姓,遂终年劳作,却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痛苦生活,而且还不时受到政治和宗教的迫害,流落到异国他乡。据史料记载,整个十八世纪,有五十万居民离开了法国。可以说,到了十八世纪中叶,整个法国的封建统治已是风雨飘摇,却又处于灭亡前最黑暗的时刻。人民遭受的苦难越重,他的反抗越激烈。而这种迫切的愿望在思想上的激进体现就是卢梭的公意思想。 (二)启蒙运动兴起和发展

十七世纪后半叶,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完全确立。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的时代。这种先进社会制度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就是,英国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已引领了世界的潮流。英国政治思想家们的先进思想开始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洛克,霍布斯的思想对法国的启蒙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法国本土的思想家们也不甘人后,从拉伯雷和蒙田的人文主义,到笛卡尔和帕斯卡尔的大陆理性主义,再到伏尔泰和狄德罗人文主义。可以说整个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思想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彻彻底底。他的影响不仅在法国,还在世界。不仅在当时,还对后世。以后的世界各国人民都在革命和斗争中不断地汲取着法国启蒙思想的精髓,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45a6d5df242336c1eb95ea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