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解读

2024-03-07 09:58: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禅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解读》,欢迎阅读!
山寺,禅院,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禅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解读

作者:马晨亮

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21

〔关键词〕 禅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0730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题目如诗歌的眼睛,是理解鉴赏诗歌的切入点,通过题目可以透视到诗歌的内容。本诗的题目就开宗明义地点出了本诗的主题内容,一座古老又古朴的寺庙禅院,全诗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独特胜景来写的。而寺庙从意象来看毫无疑问是容器,寺庙一般是由围墙或院落环绕的殿宇和禅房组成,其中容纳着修身养性的僧人、佛像、经书典籍等等,所以它是一个有包容、能包容的容器,符合容器——内容的模式。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阳光普照山林。诗人从晨游山寺起笔,在第一句就用到了一个字,而我们通常把进入一个空间称为,这反映出诗人的用词是和容器——内容的意象图式不谋而合的。在第二句中,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礼赞佛宇之情。阳光作为本诗中最大的背景,实际从意象上讲也是容器。阳光可以是填充的内容,比如当阳光照亮一间屋子时,它就是填满屋内空间的内容。阳光同时也可作为容器,比如当我们说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沐浴在阳光里时,就是把阳光看成容器的隐喻,人或事物身处其中。再比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天似穹庐的景象实际上是光线所致,阳光散射到天空中,看起来像帐篷一样笼罩着四面八方,这也说明阳光符合容器——内容图式的内涵。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古寺披上一层霞光,像是带着明亮光环,更显出庄严和神圣,诗人不由得心生仰慕。阳光的意象使得本句已蕴禅机。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因为创意精妙,似神来之笔,而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洪驹父诗话》载: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弯曲的小路通往一处幽暗的地方,原来是花木掩映中的禅房。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此句中的和上句的,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因为它也表示进入、通往一个空间里。关于幽处的解释,我们从下句能看出是指被花木林荫围在一个幽暗的空间里的禅房。诗人在这里用幽处这一容器图式与上联明亮、耀眼的背景形成强烈的视觉上的明暗对比,表现了一种深邃、神秘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体会到的曲折前进的禅意审美追求和客观辩证的禅理。如今,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诗人举目望见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也具有了灵性,格外的欢快;走到水潭旁,他看着自己的影子投在清澈、静谧的潭水中,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犹如醍醐灌顶一般,心中的烦恼、杂念顿时被潭水涤荡一空。此联第一句中的山光作为容器的道理和首联初日照高林中对初日的分析是一样的,天光山色如同一只大的笼子包围着、濡染着似乎具有了灵性的鸟儿。第二句中表示容器——内容的意象图式有两个:人心是容器,意念在其中;潭是容器,人影在其中。此联有静,如潭;有动,如鸟。有实,如人心;有虚,如潭影。这种虚实、动静的巧妙组合和使用,传神地表达出了诗人感觉到心灵被净化以及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禅悟。

最后,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表现出诗人的参禅感悟达到了顶点。诗人觉得一切似乎都停止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偶尔仿佛是天外传来缓慢的钟磬之音,似悠扬的佛音引导着诗人进入纯净怡悦的高尚境界。寂静是容器,因为寂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听觉,王小波在书中说:走在寂静里。很显然,这是经过联想、推理而得出的容器的隐喻。而此时的钟声则像是从安静的容器中流淌出的泉水或者从中冒出的袅袅轻烟一样,有声和无声的对比,使得寂静更加寂静。佛教基本宗旨是解脱人世间的烦恼,证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所以佛家称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禅宗所谓禅定也为达到这一境界,其观照是所谓寂照,就是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万物寂然的本质。诗人经过不断的禅悟,最终归结到了寂静这个容器意象上,表现了诗人的参禅感悟终于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峰。 ?笙 编辑:刘於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461b80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0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