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归纳

2022-07-11 10:52: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归纳》,欢迎阅读!
八下,归纳,单元,语文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内归纳

一、字词:

鲲鹏kūnpãngzhǐ绌chù肴yáoxiáohāogāojuã堤藉jí呐nà殊shū邃suì阱jǐngnǐ泊pōbï戈gē萧瑟xiāosâ煦xù萎wěihã庇bì噬shì裸luǒ骞qiānbângyínhúnqī衍yǎnruì噬拢lǒngbēngtā敦煌dūnhuáng徘徊páihuái仓皇cānghuángráomī媲pì喃nánqiàn收焦躁zàodiānxìnjú迷惘wǎng收敛liǎnbá涉shâ赴fù汹涌xiōngyǒng澎湃pãngpàifù感慨kǎiniâ徙xǐ耸sǒngjiū霭ǎi缄默jiān沼泽zhǎo狩猎shîuzhì鹬yù蹼pǔ颤chàn巍巍wēichãng罚栅zhà栏众说纷yúnlánmïuchângtuï缚fù纳nà睽kuí哂shěn笑聋lïnglǚ行诺nuî言签订qiāndìng欣慰wâijí手逍xiāo遥法外慷kāngkǎi肮āngzāngwâi蓝笋sǔnmǎoètiǎodǔ

二、改错别字:括号里的是错字

抑扬顿挫(措)/(经)危坐/诚惶(皇)诚恐/不可名(明)/莫衷(忠)一是/油嘴滑(猾)/相形见绌(拙)/沧(苍)海桑田/长吁(嘘)短叹/顾名思义(意)/不可思议(异)/说纷纭(风云)/齐心协(胁)力/源源(远远)不断/经(径)久不息/不容置(质)疑 /视同仁(人)/跋(拔)山涉水/全军覆(复)没/道听途(图)说/齐心合(和)力/饶(绕)有兴趣/翻一番(翻)/狼藉(籍)斑斑(班)/深邃(隧)/混淆(肴)/陷阱(井)/绵(棉)延不绝/锐(税)减/棘(刺)手/西出阳关(光)/机不可失,时(失)不再来 三、解释:

不过尔尔:尔尔,如此,这样。不过这样。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chù:互相比照,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形:对照;绌:不如,不足。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不可思议: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狼藉斑斑: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精巧绝伦:精:精巧。绝:独一无二。伦:同类。精巧美妙到了极点。 无可比拟:比拟:比较。没有可以相比的。

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沾沾:得意的样子。 喜形于色:形:表现;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

浑然一体: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绵延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众说纷纭:纷纭:多而杂乱。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

闻风而动: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繁衍生息: 生息:生养繁殖。 饶有兴趣:饶:很。很有兴趣。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

神秘莫测:使人摸不透,高深得没法揣摩。测:推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注视;瞪着眼睛看。


莫衷一是:衷:判断。是:对。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分歧很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任:承担。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逍遥:优游自得;安闲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置:放。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

纳闷(感到疑惑,惊奇)呐喊(大声喊叫助威)陷阱(为捕捉野兽或为擒敌而挖的经过伪装的坑,上面浮盖伪装物,踩在上面就掉到坑里;比喻现实生活陷害人的罗网、圈套)深邃(精深;深奥)咫尺(比喻距离很近)佳肴(精美的菜肴)敬畏(尊敬而畏惧)殊不知(竟然不知道)萧瑟(风吹树木的声音)和煦(温暖)萎缩(枯萎)干涸(河流、池塘等没有水了)庇护(袒护)吞噬(吞咽)无垠(无边)栖息(歇宿)锐减(急剧、飞快地减少)端详(仔细地看)歉年(收成不好的年份)收敛(收拢)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笃信(忠实地信仰)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迷惘(由于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xǐ某种生物或鸟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搬到另一处所)(ǎi云气)窥探(暗中察看)缄默(闭口不言)狩猎shîu冬天打猎)凋零(树叶枯萎零落)滑翔(不扇动翅膀地盘旋飞行)颤巍巍(颤动不稳的样子)哂笑shěn讥笑)履行lǚ执行;实践)诺言nuî承诺过的话)牟取(谋取名利)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三、文学常识与文体知识: 1《敬畏自然》:作者严春友。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注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发议论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作者吴刚。这是一篇报告文学,即用文学手法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3《旅鼠之谜》:作者位梦华。这是一篇以讲故事形式说明自然现象的说明文。 4《大雁归来》:选自《沙乡年鉴》。作者美国生物学家利奥波德。这是一篇说明文。 5《喂——出来》:作者星新一,日本科幻小说家。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 四、主题: 1《敬畏自然》:本文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通过对人类与大自然的对比,阐释“大自然的智慧无与伦比、至高无上”的观点,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今昔罗布泊的描写,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批判了人类的愚蠢、短视行为,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科学发展。 3《旅鼠之谜》:本文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说明旅鼠的三大奥秘,呼吁人们要注重生态平衡,不可毫无节制地繁衍生息。 4《大雁归来》:本文主要介绍了春雁归来时的时间、飞行路线、降落姿态、数量、以及


觅食、群居、集会、联合等习性,表达了作者对春雁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善良品行、联合观念的赞美。

5《喂——出来》:本文写人们发现一个无底洞,随即把各种废弃物扔进洞中,最终遭到来自无底洞的报复的事情,告诉人们“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应”的道理。 五、文章内容:

1《敬畏自然》:本文可视为议论文,中心论点是:大自然的智慧远胜于人类。分论点:1)从空间上说,大自然广大无边,而人类认知的空间极其有限。2)从时间说,人类认知史是不断纠错的历史,今人不必自夸。3)从时间上说,人类的历史与宇宙相比,极其短暂,可以推断宇宙中更有超智慧的生物在。4)就创造力而言,大自然创造万物,而人类连灰尘、苍蝇都创造不出来。5)从从属关系上说,人类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的智慧的一部分。6)从进化阶段上看,万物都有生命,万物都在进化,只是所处的进化阶段不一样。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过去罗布泊怎样(面积、植被、动物、历史);罗布泊发生变化的原因;现在的罗布泊怎样(植被、动物、地貌)。呼吁拯救其他被破坏的环境。 3《旅鼠之谜》:介绍旅鼠的三大奥秘,并启发人们深思:人类应注重自身的生态平衡,不能无节制地繁衍。 4《大雁归来》:春雁归来的时间、飞行路线、降落姿势、联合数量、觅食争论、家庭成员、大雁集会。作为候鸟,大致介绍了四方面内容:飞行、食性、集会、联合观念。 5《喂——出来》:人们发现、试探、处置无底洞并遭报复的过程。 六、文章结构 1《敬畏自然》:第一段针对“人类要征服自然”的观点提出论点(提出问题):大自然的智慧远胜于人类。第二段~第十段,从多方面证明中心论点(分析问题)。第十一段,总结全篇(解决问题):呼吁人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3节,罗布泊,是神秘的禁区。49节,从前的罗布泊生机勃勃。1014节,罗布泊消亡的原因。1525节,现在的罗布泊死气沉沉。2628节,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拯救自然。 3《旅鼠之谜》16节,“我”捉到一只旅鼠,引起了一个动物学家的兴趣。727节,动物学家为“我”讲解旅鼠之谜。28节,旅鼠之谜引起了我的沉思。 4《大雁归来》14节,大雁迁徙。58节,大雁群居、觅食。910节,大雁集会。1113节,大雁具有联合观念。 5《喂——出来》123节,人们发现一个看似无底的洞,议论纷纷。2438节,人们试探这个洞,最后被精明的商人买走。3951节,人们把各种废弃物扔进洞里。5256节,人们遭到了“洞”的报复。 七、写作手法: 1《敬畏自然》:对比论证;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对比;排比;拟人;环境描写;直接抒情;引用典籍;列数字。 3《旅鼠之谜》:本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中间穿插着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时而怀疑、时而惊讶、时而迷惘、时而猜测、时而质疑、时而模仿),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叙述的生动性、说明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大雁归来》:拟人。对比(春雁与秋雁飞行路线做对比;秋雁与乌鸦飞行路线作比较;


大雁的联合与人类的纷争作对比);动作描写。 5《喂——出来》:想象奇特,充满科幻色彩。

八、形象分析: 1《大雁归来》:报春的使者,富有灵性,注重友情,具有联合观念。 2《喂——出来》:人物形象及无底洞的含义:

村民:浅薄无知/商人:唯利是图,精明贪婪,不负责任/学者:不懂装懂/记者:临阵退缩/老人:胆小怕事/恋人:轻率随便/公司、医院:自私自利,不负责任。

无底洞:世上没有无底洞,但有些别有用心或自私短视的人却视某人某物为无底洞,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如:把大自然视为无底洞,无休止地排放垃圾;把同学老师的忍耐当作无底洞,无限制地挑衅、捣乱;把父母的钱包当作无底洞,无节制地提取钱物挥霍;把社会的宽容、关爱当作无底洞,不断地冲撞社会道德的底线。把健康当作无底洞,肆意玩乐。 九、文章启示: 1《敬畏自然》1)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2)人类的智慧归属于大自然的智慧,大自然通过人类智慧来自我认识。3)草石禽兽同人类一样皆有生命,只是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存在的形式不一样。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珍爱坏境,科学发展。 3《旅鼠之谜》1)自然无穷,认知有限,学海无涯,探索不止。2)大自然有自我调节功能。3)人类应当注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4《大雁归来》:人类应该向大雁学习,温顺善良,注重友情,注重联合。 5《喂——出来》1)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2)世上没有无底洞,要节制自己的言行。

十、课文理解和文句赏析: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针对什么提出的)

答: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人类源于自然、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又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二者是互为一体、息息相关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3、“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这里采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把人类比作孩童、水滴,把大自然比作巨人、大海,把人类与大自然作对比,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大自然的智慧远胜于人类”的论点。 4“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这里采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把大自然比作鲲鹏,把人类比作斥鴳,生动地阐释了“人类的认知空间有限,大自然的智慧远胜于人类”的观点。


5、如何理解“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答: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把深埋地下上亿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开采出来,释放到天空中,今天看来是伟大的壮举,但多少年后,或许正是当初的愚蠢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乃至人类灭亡。整个这句话是作为一个例子来证明“人类的认知史是一个不断纠错的历史”,从而证明“人类的智慧有限,大自然的智慧远胜于人类”的观点。

6、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答:苍蝇蚊子虽然小,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人类的智慧还不能用死的物质(如水、土)创造出它们来的,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这句话是作为一个例子来证明“大自然的智慧远胜于人类”的观点。

7第五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阐释“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2)、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3)、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以至人体。

8如何理解“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答: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把整个大自然当作一个巨大无比、智慧无比的人。其中,人类相当于大自然的大脑,大自然通过人类实现了自我认识。 9、如何理解“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答:在作者看来,构成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命,都在进化,所不同的只是所处的进化阶段不一样,存在的形式不一样。所以说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10、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答: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意思是说宇宙是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在于高级和低级之分,而高级生命形态正是从低级生命中产生的。所以低级生命形态,“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 11、“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的物质中产生的”“死”什么意思? 答:死:死气沉沉,不能运动

1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例子: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此处用反问句,更有力地批判“嘲笑古人,卖弄小聪明”的愚蠢浅薄的行为。 13“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写罗布泊沙漠漫漫、气候炎热、没有生命,为下文描写今昔罗布泊作铺垫,同时给文章增加一种神秘感,吸引读者。 14、引用“张骞”“斯文·赫定”的记载有何作用?

答:这里采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而有力地说明了罗布泊曾经是个水草丰茂的地方,与


下文描写罗布泊的现状作对比,从而揭示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批判人类愚蠢短视行为。 15“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这里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这里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也批判了人类愚蠢短视的行为。

16“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

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这里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这里采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诠释了塔里木河下游干涸、罗布泊消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愚蠢短视的行为的强烈愤慨和批判之情。 17、为什么要写胡杨林呢?

答:胡杨林特点:美丽、千年不死。具有防沙固土、营造绿洲的作用,失去它,沙漠扩大,沙进人退。写胡杨林之死,目的是强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到了何种程度,表达了作者愤慨与痛惜之情。

18、如何理解“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答: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罗布泊生态环境遭到破环后的荒凉死寂的惨状,表达了作者深沉地悲哀、惋惜之情。 19、如何理解“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答:这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又”字说明人类破环环境的行为及其普遍,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谴责之情。 20如何理解“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答:这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作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2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从中应当吸取怎样的教训?

答:盲目。一、目光短浅,只图该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图眼前利益,不顾未来发展。二、愚昧无知,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

教训是:凡事要有长远目标、综合眼光,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生态平衡,从而做到科学展、可持续发展。 22“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我,笑眯眯地问道”“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近乎自言自语地说”“他直直地望着我”“丹尼斯大约猜透了我的心思,收敛了笑容,认真地说”,这些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都是神态描写。目的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趣味性,吸引读者,同时,也起着过渡作用,引出对下一问题的诠释。 23“说着,他站起身来,拍了拍沾在身上的草叶和尘土”,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这是动作描写,表示故事已经结束,旅鼠之谜已经讲完。采用动作描写,增强文章真实性,生动性。

24、旅鼠繁殖惊人,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说清楚的?

答:运用数字说明,一对旅鼠,一年有七代子孙,作者一代一代说下来,写法是逐步展开,


有详有略。第几代第几代一一交代明白,让人觉得烦而不乱。 25“我喃喃地说,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如何理解“可怕”?这句话在文章里有什么作用? 答:“可怕”是说旅鼠繁殖速度惊人,数量之巨大,恐怕生态环境难以承受。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之情。在结构上,引出下文,为说明旅鼠第二个奥秘,即通过自杀控制数量作铺垫。 26、如何理解“这与自杀没有什么区别.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敢死队差不多。说到这里,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答:这里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类比),把旅鼠与日本敢死队作比较,说明旅鼠吸引天敌来捕食,实在让人费解(即是个谜)。增强文章趣味性。“哈哈大笑”,有暗讽日本敢死队之意。

27、赏析“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答:“冲破”是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采用拟人修辞,表达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8、“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答: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这句话采用拟人的修辞,赞美大雁富有灵性,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9“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这里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这里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乌鸦跟大雁作比较,强调秋天的大雁笔直飞行的特点。说明大雁富有灵性(害怕猎杀,目空一切,一声不响,笔直飞行),表达作者对大雁的赞美与喜爱。

30、“3月的大雁则不同。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这句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秋雁的飞行路线与春雁的飞行路线作比较,说明春雁富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31、如何理解“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答:大雁的归来,表明春天已经来临,那么香蒲乃至万物就可以摆脱冬日的严寒,发芽、开花,欣欣向荣。这句话,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32、如何理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答:春分后大雁北归,一路欢叫,自由自在,大地也重新焕发了生机。这句话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 答: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感”表达了作者对孤雁的同情及对杀鸟者的憎恨。


34、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答:作者找到了善良、温顺、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懂得了关爱动物。

35、作者长期而细致观察大雁。他发现了大雁哪些不为人知的特点与习性? 1、具有灵性的候鸟(2、报春的使者(3、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4、有联合观

36——出来!作为题目有何特点?

答:既新颖又富有哲理:无底洞已经贮满,地球已经拥挤,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了。 37、文中出现两次“喂——出来”,各有什么作用?

答:开头的“喂——出来”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

结尾“喂——出来”照应文题和前文,同时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的。 38 “有的人反反复复地打量着这个洞,眼睛里露出贪婪的目光,心里不住地盘算着:是否可以从中牟取什么利润,要不要趁早出高价买下这个洞的专利权?”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这里采用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人们的贪婪短视、唯利是图的本性。在结构上,为下文商人买洞作铺垫,

39、学者不禁心里有些发虚了,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填掉! 这句话采用什么描写手法?表现学者什么性格? 答: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现学者故弄玄虚、不懂装懂的性格特点。

40、如何理解“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

答:垃圾清理完后,大自然似乎变得更美丽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人们往往目光短浅,只满足于眼前成就,意识不到破环环境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41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广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这句话是说,从表面上看,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会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利益,但里面潜伏着巨大的隐患。 42 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小石头为什么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答:小石头其实预示着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小小报复,说它微不足道是说人类对这种最初的小报复并不在意。人们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没有预见到可怕的未来。 43、结尾写到小石头为止,有何作用?

答:照应上文,至此戛然而止,耐人寻味,警示作用强烈。原来扔进洞去的东西都将飞出来,飞到城市,造成公害,让居民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44、从结尾来看,小说采用了什么结构?

答:采用循环式的结构。小说开头写突然出现了无底洞,人们对着洞大喊──出来并扔进了一块小石头;结尾施工的工人听到了奇怪的叫声──出来,并飞出了一块小石头。这样的结构体现了自然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扔进洞里的垃圾总有一天会成为压在人们头上的灾害这一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485f644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