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三地理后期复习策略

2022-06-16 17:22: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完整版)高三地理后期复习策略》,欢迎阅读!
整版,高三,后期,复习,地理



高三地理后期复习策略

高考地理科的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现在我们各校正在进行的二轮复习就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知识重组、归纳综合等的过程,从而把知识规律化、系统化和条理,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因此,搞好高三后期的地理复习是高考理学科成功的关键一环。纵观近三年各地的地理高考试题来看,地理实际应用的试题明显增多,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要求较高,题目不难但富有新意。而这恰恰又是我们学生最易失分的部分,因此在高三地理最后的复习中我们一定要以“注重基础,提高能力”为导向,除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复习外,还应紧扣现实生活,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习。以下就在高三地理最后复习迎考阶段应注重的复习策略略谈一二。 一、抓主干、理脉络。

临近考试,地理知识点有比较多,过多、过细全都记住是不可能的。在最后阶段要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才能事半功倍。如: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记住要点。要注意帮学生梳理整合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复习中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重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然后再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主要方法有:1列表比较——突破难点。利用表格将有关的原理、规律、现象和易混淆的概念列表比较,有助于准确辨析概念,发现变化规律,理清知识脉络。2)构建框架——知识系统化。将不同章节的内容通过某些重要的知识点,由点到线到面连接起来,建立框架,将分散在不同部分的内容有机整合。3)核心概念——发散引申。复习时可以建立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线索,通过概念的发散与引申以点带面,由此及彼。这样会使书本内容由厚到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复习效率。 二、抓读图能力培养,构建心理地图。

图表的应用作为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纵观历年高考会考,地理试题有图的题目占到了近70%,后面的大题几乎是题题有图,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读图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运用统计等方法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运用地图和示意图等手段分析、得出结论。要加强图表的训练,如绘图、读图、填图、图文转换等。

理学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基本的地球模型,即由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的模型;在自然地理的研究中,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姿态成为影响地球表面自然地理


事物成因的关键,此时地球模型不再是孤立单独存在的,而是运行在一定的系统中的天体;对地球上海陆的分布和各个圈层的认识,要促使学生将地球模型进一步完善,在学生脑海中建构出以经纬网为基础的地球表层面貌;区域地理复习,使学生不仅要关注地表的地理要素,还要关注在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影响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一个地区的矿业、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问题,从而使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点出来的时候,关于这一点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通过表象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此时学生头脑中的地球模型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教师在复习设计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专题图训练、区域图训练、套叠图训练、拆分图训练都是很好的复习方法。 三、抓解题方法指导。

在高三最后阶段的考前复习中,老师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失误,关键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细审题。高考阅卷的反馈信息看,学生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高考中要求考生根据题目中相关资料来分析问题,但有的考生没有养成细审题的习惯,按照自己头脑中想当然的答案作答,导致失分。细审题,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答题时间多,思考时间少的状况,在审题时看清关键字,明确所问的问题,思考解题的思路和答题的方向。

二是查信息。在解题时,往往需要应用材料及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善于利用材料和图表的信息,可以在答题时有章可循,事半功倍。善于在图表和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相反,在答题中若没有用到材料和图表中提供的大量信息,可以推知答案是有漏洞的。在地图中查信息,一要研究图名,二要研究图例,三要研究图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若是统计图表,则既要研究总体特征和总体趋势,也要研究差异性。在曲线图中特别要注意曲线的节点和折点。

三是勤迁移。高考注重能力的考查,理学科考查的核心是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具体背景材料的能力。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旧的知识点进行解答,这需要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不仅需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和反思,也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地理知识基础。若地理原理掌握不扎实,则应用原理会缺乏灵活性,考生必然会出现思维混乱,随意回答的现象。由于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学生在答题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些都要求考生在夯实基础方面下苦功夫,同时将相近、相邻的地理概念、原理弄清楚。

四是善表达。许多考生在考试结束后自我感觉良好,但成绩不佳,原因在于文字表述不


当。主要表现在答题不完整、答题缺乏逻辑性、地理术语使用不当、出现错别字等。培养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需要在平时复习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诱导他们在答题时“点化”,注意不同的角度;二要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并将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述。如问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若只答降水少,一方面是缺乏完整性,因为水资源缺乏还有用水量增大、水污染等因素,另一方面是缺少逻辑性,因为降水不属于水资源,水资源指陆地的径流。对学生的地理术语使用不当及大量的错别字,需要在平时养成一种严谨、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四、抓热点,增强其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理学业水平测试命题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表现在突出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关注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等热点问题,这方面内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体现。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20092010年值得我们关注的热点很多,例如科学发展观、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西藏解放50年,澳门回归10周年、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海地和智利地震、上海世博会、西南五省旱灾等。

最后在复习应考的最后阶段要精选习题,适度训练,要避免题海战术,所选题目一定要紧扣考试说明,有针对性,要练得精,练得有实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4c178cdd6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