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决策的不良效应

2023-03-19 23:2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群体决策的不良效应》,欢迎阅读!
效应,群体,决策,不良

群体决策的不良效应

群体决策时,人们大多采用多数原则,这一原则虽然能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却也常常成为“杀害”少数正确意见的凶手。

由于能够有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升决策结果的被接受程度,增强员工归属感和组织凝聚力,有利于决策实施,经理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群体决策,然而好东西“用对能有百利,用错亦有百害”,实践中常见诸多不良效应。

误用于时间敏感型决策 ——黄灯效应

“黄灯”是绿灯和红灯之间的过渡,“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指示,为决策者们提供了冠冕堂皇的拖延理由。“开会研究时再决定”、“不同的声音很大,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行”、 “恐怕要等集体表决才能决定”

战略重点选择、重大投资决定属于知识敏感性决策,强调决策的质量和科学性,有失误,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宁愿多花些时间反复论证,也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但是,危机事件处理、紧急问题解决,则属于时间敏感型决策,强调决策效率和时效性,要求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决策。枪都指到后脑勺上了,任何迟疑都是对生命的扼杀。然而,群体决策的参与者众多,各有想法,需要“反复交战,不断磨合”,往往耗时较长,一旦用于时间敏感型决策,难免贻误战机。

误用于战术决策 ——木偶效应

木偶效应是决策实施者未被授予战术选择权,要接受背后决策群体的指挥,成为了机械执行命令的木偶。“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群体决策的复杂程序和漫长周期,制约了“在外之将”战术行为的灵活性,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贻误了发展机会。当拿起手术刀的医生,要听从背后一群人的指挥时,病人就非常危险了。

战略决策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战术决策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前者涉及长远利益,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决策;后者主要涉及方式、途径和措施等问题,需要见机行事和随机应变。因此,“谁来操作实施,谁来决定如何去做”,不仅是对当事人的尊重,而且是战术决策本身的要求。

群体空想 ——极化效应

一个人空想,也许不会付诸实施,一群人空想会找出无数“充足”的理由来论证其可行性,甚至产生极端化的盲目情绪(趋于冒险或保守)。这种源于对群体过分自信而产生的一致性思维,被称为“群体空想症”或“极化效应”,虽然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却使人倾向性地选择信息,刻意忽略不同意见。一旦出现极化效应,即使有些人心里有不同意见,也会因担心众人非议,而不敢表达出来。

君子和而不同,避免“群体空想”和“极化效应”,一是要允许并鼓励不同声音的存


在;二是可以设计“魔鬼角色”,请某人专门负责“挑错”,在反复的论战中自我完善;三是保证反对意见的匿名性,使诸多真实事件浮出水面;四是加强与外部智囊的沟通联系,拓视野,避免闭门造车的“井蛙效应”;五是为决策群体提供“二次思考”的机会,给大家一个反思的时间。

各执己见 ——手表效应

只有一只手表时,我们清楚地知道现在是几点,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反而无法确定。群体决策,赋予了每个人话语权,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考量,因此常常出现矛盾和争议。如果每个人都固执己见,都认为自己的“手表”是对的,把自己的利益或想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必然难以达成一致,不仅降低决策效率,还会使群体决策沦为利益划分和妥协的工具。

群体决策的关键在于“意见收敛”,使大家的意见逐渐向真理靠拢,如果决策者们各执己见,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获知正确的“时间”,只有求同存异,放弃个人的面子、利益和成见之争,以事实为依据,以事物发展规律为准绳,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蜈蚣效应

青蛙看到蜈蚣用很多腿在爬行走路,好奇地问蜈蚣,你走路的时候先走哪条腿?蜈蚣愣住了,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自己先走哪条腿,于是,脚再也走不动了。有些事情,原本很简单,在众人的纷纷议论和“群策群力”下,越想越多,越论越繁,变成了异常复杂的事情。 有时,需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以免遇到意外问题时措手不及。但有时,需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丝剥茧,剔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点。群体决策的决策主体众多,考虑问题相对全面细致,但有时“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却会导致“蜈蚣”寸步难行。

过于依赖多数原则 ——庸人效应

“庸人”不做事,但数量却比“能人”多得多。群体决策时,庸人只需要举举手,便能将“能人”的贡献揽入自己的怀抱。请看,年终奖金分配时,“能人”的应得利益,总是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择案规则下被侵犯,反复被侵犯之后,能人也“聪明”地选择改做庸人了,这就是庸人效应。多数原则虽然能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如果“真理被少数能人掌握”,那么就变成了“杀害”真理和能人的凶手。况且,强制性令少数人服从多数人,往往会影响决策实施,“能人”们会真正执行不是发自内心拥护的决策吗? 根据管理的权变原理,对不同的决策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择案规则。除多数原则外,至少还有两种规则可供选择:

一是一票否决,即决策群体中的任何一人不同意,决策都不能通过,以保证所有成员的利益,该方法主要用于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如联合国安理会)。

二是博尔达计数,又称“偏好次序表决法”,首先请决策者们对每个方案进行排序


并打分,然后加权计算出各方案总分,择其高者。该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加权,即赋予不同群体不同的话语权,认知程度高(如信息占有多的专家或经验人士)和利益涉及多的主体,理应获得更多的决策权重。

用于掩盖个人过失或目的 ——转嫁效应

群体决策由群体共同参与,一旦决策错误,每个人都应承担一定责任,但是,众人负责往往造成无人负责,责任人会以“这不是我一个人决定的,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为理由来推脱责任,群体决策便演变成了掩盖过失的“挡箭牌”,个人责任就这样被转嫁给群体。

因此,群体决策时要做好会议记录,每个人的言论都要记录在案,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到底,如果决策错误,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那么当时表达正确观点的人,可以依据会议记录免责,造成错误的责任人,也应据此承担相应责任。

决策成员选择不恰当 ——污水效应

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这就是污水效应。群体决策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专家会诊也有误诊的可能性,群体决策永远都存在集体犯错的可能性。历史上集体犯错的事情不胜枚举,很多历史罪人,是选举产生的。在决策参与者中存在不成熟群体的情况下,三个臭皮匠和一个诸葛亮一起决策,最终可能会把孔明泡进“污水”之中。

因此,在选择决策成员时,要特别注意其道德品质、专业水平和思想成熟度,以免诸葛孔明的智慧被臭皮匠掩盖或“污染”。如果决策涉及利益广泛,必须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然而组织成员尚不够成熟,甚至可能龙蛇混杂,那么可采取当面座谈、民意测验、网络调查等群体参与方式,既收集了决策信息,又满足了大家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也不会引发污水效应。只有当组织成员足够成熟和睿智后,才渐进地迈向全民投票——群体决策的最高民主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4dfc68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e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